共22题,约1911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 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 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 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论证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B. 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C.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 材料二中 “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C.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先秦儒家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思想,强调和谐与仁爱,提倡“杀伐以时”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材料二讨论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强调二者命运与共。材料三分析环境危机由人类活动引发,呼吁人类在改造自然时需重视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三则材料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多维度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说明“差等之爱”对人的爱是有亲疏之别的,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B.“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地球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窗
【澳大利亚】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下他们俩。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能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