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9580字。

  2025年1月“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02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伤残之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馁
  ——历史学家许倬云访谈(节录)
  许知远:你最近常提到常民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
  许倬云:我们同行的各种著作里,通常只注意到台面上的人物,帝王将相或者名人,讲的是堂堂皇皇的大道理,老百姓的日子没人管。所以在《中国文化的精神》里,我讲的就是老百姓过日子吃饭,都是人与自然的调和,而且调和是动的,不是静的。
  我一辈子最喜欢的诗句是李白的《忆秦娥》里的八个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四个时段,都是风景。这八个字里有兴有亡,残照秋天,汉朝已经老早过去了。宇宙的变化、人世的兴废统统融合在人的情感里。这种情绪,这种气派,别的语言里是很少的。英文里没有文字的形象,只有声音,所以显示不出这种东西来。
  再比如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在”字,一个动词,就把前面那些零零碎碎的形象全笼括在内了。这也只在象形的文字里才有。
  我们常民的日子,可以说无处不是诗意,无处不是画景,无处不是跟自然相配,无处不是和人生相合。这种生活不是说只有知识分子才有,一般人一样有。老头散散步,大雁已经成行了,往南边飞了,眼下都是一直深切地和周围相关,这种不是美国的生活、欧洲的生活能看见的。
  许知远:这种生活被中断了,现在正在重建。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个时代也面临现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重建?
  许倬云:明朝亡了以后,中国的大道理已经被糟蹋得一塌糊涂了,幸好明末清初有一些人物了不起,顾炎武、全祖望、王夫之,留下许多可读的书,他们在检讨,我们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全祖望还特别提出将来该怎么走。其实他们检讨背后的根据也不外乎从张载的《西铭》过渡到王阳明的《传习录》。
  许知远:你对于中国的常民来讲,历史上这么多朝代,哪个朝代最宽容、最幸福?
  许倬云:汉朝。汉朝国家的基础放在农村。真正讲起来,唐朝也不错,可唐朝的基础不在农村,而在商业道路上。历史上,中国面对一波一波游牧民族的侵略,欧洲也面对一波一波骑射民族的侵略,为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民的生活充满诗意、风景,且与自然相配、与人生相合,但当代历史学家关注不多。
  B.在许倬云看来,唐朝也是常民生活宽容、幸福的朝代,但与汉朝相比,国家基础不同。
  C.人找不到目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可能与今天网络、媒体发达有关,人较难拣选信息。
  D.相较于轴心时代,当代人更喜欢寻找答案,而不是给问题做注脚,以致精神空虚苍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类似“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样的中国古代诗歌常将宇宙变化、人世兴废与人的感情融合,具有较强的形象感。
  B.中国面对游牧民族的侵略之所以能站得住,这与特殊的地理条件相关,农耕地区与精致的精耕细作是中国的本钱。
  C.氏族时代与现在的时代高度相似,没有方向,没有判断。要想重新找到方向、判断,需要今天的教育支持及助力。
  D.许倬云认为,只要肯用心,在阅读能力、思考训练上摸出道路来,不甘心且力量微薄的个人也可以应对当下的时代。
  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知远作为提问者,能紧抓关键,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许倬云作为访谈对象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B.许倬云在观点表述时注重让读者和观众便于理解,如以“在”字为例,就直观阐明常民生活的诗意。
  C.画线句通过对被采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同时也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巧妙做好转换铺垫。
  D.许倬云回答时常常能够围绕问题发散开去,如联系古诗印证、补充交代原因等,体现了极高的学养。
  4.根据访谈内容,补充完整下面的思路梳理图。(4分)
  5.许知远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解析】
  【导语】这篇访谈通过许知远与历史学家许倬云的对话,探讨了常民生活的诗意、历史重建、现代精神危机等深刻主题。许倬云强调常民生活的诗意与自然和谐,指出汉朝是常民生活最幸福的时代,并批评现代社会的精神空虚。访谈中,许知远的问题引导深入,许倬云的回答富有见地,结合历史与现实,提出了对当下社会的反思和个人应对之道。整体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但当代历史学家关注不多”错误。由原文“我们同行的各种著作里,通常只注意到台面上的人物,帝王将相或者名人,讲的是堂堂皇皇的大道理,老百姓的日子没人管”可知,文中只说同行著作通常只注意台面上的人物,没提及当代历史学家对常民生活关注不多,该项于文无据。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一次巡逻
  王 曦
  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
  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
  连长正立在门外,像旗杆戳在雪地里。二班长挪步凑过去喊一声报告。连长收回望向远处的目光,回头看二班长一眼。二班长说:“都准备好了。”连长撸起厚重的迷彩大衣袖子,看看表说:“还有七分钟,再等等。”他不知道连长在等什么。连长不说,他便不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