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480字。讲评课件见https://www.ht88.com/downinfo/998125.html

  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以味喻诗、以味论画无疑是中华美学叙事的一个传统。殊不知,这样一种基于类比思维的叙事方式恰好标识出了中华审美文明的固有之处,即便到了当代,也值得颂扬,堪称中华审美文明一张亮丽的名片。
  说其“固有”和“亮丽”主要是与西方同比。审美无疑是一种感知活动,建基于感官快感。美学叙事主要指向视听,这是任何文明的常态,但是,以味喻美则非中华莫属。放眼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便明确拒绝了以味喻美的做法,有言“美只起于听觉和视觉所产生的”“因为如果我们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亚里士多德虽然在很多方面批驳了柏拉图,但是,其论美还是沿袭了视觉中心主义的做法。他在《论灵魂》中讲味觉时将味觉与触觉并列,视之为直接接触物质的感知活动,以示与视觉和听觉的区别。狄德罗也认为,美不是全部感官的对象,只有视、听感官才是“审美感官”。到了黑格尔那里,情形丝毫未变,正是基于物质性程度的高低他才说道:“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
  中国则相反,一开始就用味来喻美。《左传》论乐之美就明确沿着“声亦如味”的思路展开,更为著名的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将味美与视听之美相提并论近乎成了先秦诸子的通用做法。《庄子》曰:“声色滋味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庄子•盗跖》)《孟子》曰:“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孟子•告子》)《荀子》曰:“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荀子•劝学》)等等。东汉《说文解字》里著名的表述“美,甘也,从羊从大”,还是在以味喻美。
  单纯从用词的角度看,taste(味,味觉)一词在古希腊时还未用于审美。但到了中世纪,尤其是文艺复兴以降,情形发生变化,taste一词开始出现在美学叙事中,比如霍布士、洛克、休谟,包括康德等的相关论述。但它已全然不是味觉感官意义上的用词,而是在衍生义即口味、趣味意义上来说事,话语大多指向趣味,背景是对个体生命和意义的发现。17~18世纪的欧洲,taste成了言说审美差异的一个喻词。相关美学讨论进而关注口味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本来表明人类共同味觉感知的一个词,在西方沿用到审美叙事中演变成了一个叙说差异的主词,进而在研讨道德感问题中获得了重要意义。其美学上的意义就仅指向口味、趣味,衍生义有鉴赏、鉴赏力、审美观、见解、判断、看法等。
  味觉或品味这样一种官能感知在中国则完全与美相提并论,并且成为美感要义之所在,对象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味。味或味觉在西方美学讨论中从未受到关注,而且由于其感物的直接性还不断被逐出美学叙事的领地,后来即便有出现也完全不是在叙说美是什么,而是在叙说审美的个体差异,即引发审美差异的主观原因。可以说,味之于美学叙事在西方是切入味觉的差异方面展开的,回答的是审美何以出现个体差异的问题,在中国是从切入味觉的共同方面展开的,回答的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中西之间之所以出现如此泾渭分明的差异,显然与不同的审美理想建构有关。历史长河中,西方主要是从视听感觉出发去建构自身审美理想的,而且从一开始就将原初意义上的味觉剔除出去;中国则主要从味觉出发,建构出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美学追求,此间并没有排斥视听领域的审美享受,只是借助味觉感知来解密视听领域的审美快感。
  视觉较之于味觉、嗅觉和触觉虽能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但却带着对象外显的全部丰富性。这样,对单纯感知的超越就无法在“感”这一活动内部发生,只能来自外部,来自感知之外,来自“思”。“思”与“感”是属于不同界面的东西。西方审美文明建设的核心在视觉中心主义框架下一开始就建基于思,或曰理性,是在保留对象可感丰富性的情况下,由思向感官知觉中注入精神性,这是一种外在注入,不是物自身的内在生成。
  所以,西方美学讨论中,柏拉图对理念,亚里士多德对必然律以及后来对想象等问题的关注,都在凭借“思”或理性的力量向官能快感中注入精神性内涵。而中华审美文明从一开始就开辟出了以味喻美的路径,虽然拒斥了视听感官的主导,放弃了贴近具体物的感性丰富性,但还是经由味感留在了感知层面。西方审美的感性机制经由视觉中心主义建基在了物本身的感性丰富性上,超越物的精神性只能由“思”注入;中华审美的感性机制经由味觉中心主义建基在了对物之变的感知上,超越就在感知本身发生,无须外在注入。西方审美理想是感性(物)+精神(思),中华审美理想是本身内蕴精神的感性,或曰感性内蕴着精神。前者机械,外发生;后者有机,内生成。
  (摘编自王才勇《以味不以形:中华审美文明的标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较于西方文明的美学叙事,以味喻美是中华美学的显著特征,即便到了当代,也有其特有的价值。
  B.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虽然有很多分歧,但都反对把味觉视为审美感官,由此可推测他们也会反对“以味喻诗”。
  C.表明人类共同味觉感知的“taste”,经过了从古希腊时期到欧洲的17~18世纪的漫长演变,才有了“以味喻美”的内涵。
  D.“以味喻美”虽放弃贴近具体物的感性丰富性,但经由味觉留在了感知层面,超越就在感知本身发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美学中,味觉或品味是美感要义所在,对象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味。
  B.西方美学以视觉为中心,外形在审美中尤为关键,而中国审美则可以摆脱外形。
  C.西方审美以理性为基础,在保留对象可感丰富性的同时,向感官知觉中注入精神性。
  D.西方的审美理想感性与精神二分,中华则二者合一,前者机械,后者有机。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文中中国审美观点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B.“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钟嵘《诗品》)
  C.“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D.“文所以载道也……文辞,艺也;道德,实也。”(周敦颐《通书•文辞》)
  4.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味”在中西方美学叙事中的不同?(4分)
  5.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主办方以音乐剧的形式,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激昂的歌声再现了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传递了法国人民自由、平等、博爱的民族精神。如果中国是主办方,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样的设计传递中国的民族精神?并请结合本材料内容说说你的设计理由。(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苘麻
  陈年喜
  峡河这地方有些奇怪,比如有些草草木木连当地人都说不清所以然,比如苘麻。那时候,峡河两边的坡坡畔畔生满了这种说不上高大也说不上矮小,说不上有用也说不上无用的植物。它们从坡底向坡顶上铺展,空地上长,树底下也长,庄稼林里长,没啥泥土的地坎上也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