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7题,约1933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高二语文组 校对人:高二语文组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11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1所示问题。
  表1 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
  存在问题 人数 百分比
  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193 63.90%
  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125 41.40%
  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 55 18.20%
  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 42 13.90%
  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研学旅行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活动,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不等同于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
  B. 研学旅行课程重讲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某市超过60%的学生认为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C. 目前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D. 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配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没有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的表现。
  B. 要满足现如今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上也应当有所提升。
  C. 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响评价内容的建构。
  D. 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表1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   )
  A. 研学旅行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
  B. 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浮光掠影,跑马观花。
  C. 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
  D. 现在普遍的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
  4. 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程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B. 课程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C. 课程实施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D. 课程实施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5. 当疫情慢慢消去后,各地研学旅行逐渐重启。学校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到江西某革命老区开展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的“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提出你的具体建议。
  【解析】
  【导语】三则材料均围绕“研学旅行”论述。其中材料一介绍了研学旅行的定义、教育意义、价值、目标等,也介绍了目前研学旅行的不规范性,如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随意性强,存在问题等;材料二侧重介绍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的五个要素,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材料三介绍了“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相关嘉宾的发言。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某市超过60%的学生”有误。原文所讲“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指的是以310名学生为样本,并不是全市的学生。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