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670字。

  福建省南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四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确定了意象的含义以后,就可以进一步研究意象之间的组合规律,并从这个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在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和词里,意象可以直接拼合,无须乎中间的媒介,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如连词、介词可以省略,因而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有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效果。例如杜牧的《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这两个意象中问没有任何关联词,就那么直接地拼在一起。它们是什么关系呢?诗人并没有交代,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电影镜头的叠印。这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恰切。诗人只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允许你把它凝固起来。一凝固起来就失去了诗味。恋象之间不确定的关系,正是留给读者进行想象的余地。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虽然可以直接拼合,意象之间似乎没有关联,其实在深层上却互相钩连着,只是那起连接作用的纽带隐蔽着,并不显露出来。这就是前人所谓峰断云连,辞断意属。也就是说,从象的方面看去好像是孤立的,从意的方面寻找却有一条纽带,这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联系。愈象之间似禺实合,似断实续,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和进行再创造的可能,因此读起来便有一种涵泳不尽的余味。李白的词《忆秦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肯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首词的意象跳动很大,秦楼月,霸陵柳,乐游原,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光是地点就换了这么多,所以浦江清先生说是“几幅长安素描的合订本”。如果再问一句,把这些孤立的意象连在一起的线索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对长安这座古都的凭吊,对古代文明的追怀,对盛世的留恋和对前途的惘然。作者仿佛是站在历史长河中间的一座孤岛上,正向着邈远的时间与空间茫然地举目四望,同时把他的一些破碎的回忆与印象编织成这首词。除了这感情的线索之外,上阕“秦月楼”和下阕“音尘绝”各自的重复,也起了连接意象的作用。
  从意象组合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传统技巧获得新的理解。先说比兴。关于比兴的定义及其区别,历来众说纷纭。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刘勰说:“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宋代的李仲蒙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这是比较通达的几种说法。从意象组合的角度观察这个问题,可以说比兴就是运用艺术联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连接在一起的一种诗歌技巧。这种连接是以一个意象为主,另外的意象为辅。作为辅助的意象对主要的意象起映衬、对比、类比或引发的作用。起前三种作用的是比,起后一种作用的是兴。用比所连接的意象之间的关系或明或暗,总有内在的脉络可寻。周兴所连接的意象之间的关系,没有内在的脉络可寻。比的用例,如李贺《老夫采玉歌》:“杜鹃口血老夫泪”,以杜鹃鸟的啼血比采玉老夫的泪水。苏轼《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每一句都包含两个意象,而意象之间就是借助“比”连接起来的。兴的用例,如:《诗经》王风和郑风各有一首《扬之水》,都以“扬之水,不流束薪”起兴,但兴起的内容不同。王枫的那首是征人思归,郑风的那首是兄弟不和。可见兴所组合的意象之间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再说对偶。对偶可以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让人看了这一面习惯地再去看另一面。如“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上句写孟浩然的青年时代,下句写他的老年时代,时间的跨度很大。而这两句诗的意象就是靠对偶连接起来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怀李白》),渭北、江东两地相去甚远,意象也是靠对偶连接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飞跃:一句是冬,一句是秋;一句是东南,一句是西北。因为有对偶在起连接作用,所以这两组不同时间、空间的意象放在一起,并不使人感到突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上句着眼于空间的广阔,下句着眼于时间的悠长。两句的意象通过对偶连接在一起,表现出一派无边无际的秋色。可见对偶是连接意象的一座很好的桥梁,有了它,意象之间虽有跳跃,而读者心理上并不感到是跳跃,只觉得是自然顺畅的过渡。中国古代的诗人黹常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广阔的背景上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对偶便是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逴接起来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组合属于诗歌艺术构思,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直接拼合与电影蒙太奇手法异曲同工。
  B.中国古典诗歌中,除了内在、深层的感情线索之外,意象的重复也有连接意象的作用。
  C.第三段中引用浦江清先生的评价,旨在说明李白《忆秦娥》中景物描写全面、细致的特点。
  D.比兴所连接的意象有主次之分,二者区别在于所连接的对象之间有无内在必然联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能直接拼合,致使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很难确定,这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余地。
  B.从第三段内容可以看出,运用艺术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握诗歌意象之间的深层联系,涵泳诗歌不尽的余味。
  C.关于比兴的定义及二者区别,作者并不认同历来众说纷纭的观点,而是从意象组合的角度做出了新的解释。
  D.对偶不仅可以让诗人打破时空局限组合意象,并自由地抒发情感,也可以让读者自然、顺畅地理解诗歌。
  3.下列诗句,不属于意象直接组合的一项是(   )(3分)
  A.“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温庭筠《更漏子》)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4分)
  5.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请结合以上材料,从意象组合规律的角度,简要分析其艺术技巧,(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注】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怆,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