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70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殷商王室的档案,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由甲骨文的成熟性和系统性可以推知,甲骨文之前必然还有更久远的文字和文献之源。甲骨文中有用绳子编联竹简的“册”字,还有把书册郑重存放在台案上的“典”字,说明商代有很多典籍,其中应该有不少是前代传承下来的。对商代早期和夏代的考古中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大量陶器符号和岩石符号,也证明殷墟甲骨文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自殷墟甲骨文以来,汉字面貌虽经多次嬗变,记录的语言和文献文体也古今有别,但汉字都是传承性的渐变和与时俱进的优化,没有出现过彻底推翻前代语言文字和典籍文献的情况。从甲骨文以来,中国的文脉从未间断,甲骨文奠定的汉字系统是传统所言的世界四大古典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古中国甲骨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仍被继续使用的文字。殷墟甲骨文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以甲骨文为基础的汉字为什么能持续流传至今?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字和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汉字可以改革,可以改良优化,但绝不会灭亡,也绝不能废除。每当汉字使用出现困难时,人们不是推翻或否定原有系统,而是因势利导、改革改良,使其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更加适应时代需要。如秦代的“书同文”解决的是战国用字混乱问题,采用的方法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汉代“隶变”的动因是提高书写速度,主要通过书写技法来改善,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近现代的汉字简化主要是解决学习繁难问题,只是通过部分字的笔画减省和字种合并来减轻学习负担,而且简化字80%以上是自身演变的结果,并非突然的全盘改造或替换。汉字在渐变改良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不变,所以始终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也促动着文明的进步。这种在继承基础上的优化追求,既是汉字生命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体现。
  (摘编自李运富《甲骨文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材料二: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几代学者研究甲骨文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殷商历史,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罗振玉、王国维等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形成了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结合古地理、秉承小学音韵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罗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对商代早期和夏代的考古中发现的陶器符号、岩石符号可推知,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是有根基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
  B.汉字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是其能够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始终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促进着文明的进步。
  C.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创立的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实质是对“古史辨派”的修订。
  D.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与甲骨文相似的刻划符号,能为探寻夏文化提供线索,也说明夏代可能有了使用文字的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甲骨文中有用绳子编联竹简的“册”字与把书册存放在台案的“典”字可知,商代之前已经有了用甲骨串联的典籍。
  B.汉字经历多次演变,古今记录的语言和文献文体有所不同,但彻底推翻前代语言文字和典籍文献的现象却从未有过。
  C.罗振玉做出最有意义的学术贡献就是正确地判断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阳的小屯村,并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
  D.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是五个从夏代传承下来的诸侯国,这证明了夏代的存在,说明夏商体制是一致的。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在论述甲骨文时,提及世界上其他三大古典文字,其目的是强调甲骨文的源远流长及其重要地位。
  B.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甲骨文的发现解决了信史问题与甲骨文为探寻夏提供线索两方面展开。
  C.材料二引用李学勤先生对学术界“疑古”观点的批评,论证了其在研究夏代历史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D.为证明甲骨文可用来探寻夏这一观点,材料二先举例论证,接着引用论证,再举例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下图是“车”字的演变,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其演变特点。(4分)
  答:
  5.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的演讲中说:“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今之殷墟甲骨文字。”王国维为什么对甲骨文的评价如此之高?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做大哥的人(节选)
  巴  金
  接着五四运动发生了。我们都受到了新思潮的洗礼。他买了好些新书抱回家。我们(我们三弟兄和三房的六姐,再加上一个香表哥)都贪婪地读着一切新的书报,接受新的思想。然而他的见解却比较温和。他赞成刘半农的“作揖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他把这种理论跟我们大家庭的现实环境结合起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