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900字。
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应认真核对答题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考生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深海的奥秘,正变得不再遥不可及。船时(航行于国际航线上的船舶,船上船钟所采用的时间,一般为所在区时)8月18日13时许(北京时间11时许),深蓝色的西太平洋海面上,“蛟龙号”搭载科学家许学伟、潜航员齐海滨和张奕完成航次首潜,这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第300次下潜。
金黄的海星、长着黑色珊瑚的海绵、藤蔓橙黄的冷水珊瑚……这次下潜,“蛟龙号”带回了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深海“礼物”。
据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今天的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进行,主要任务是观察及拍摄海山山坡到山顶的海底生物分布,采集生物、水体、地质样品和环境参数数据,并全面测试潜水器的各项功能。
船时6时许,深海之旅即将开启。
作业区天气晴朗,潜航人员和技术保障团队各就各位。按照平板电脑上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工程师们对“蛟龙号”各系统的100多个检查项逐项检查。一系列准备工作就绪后,工程师刘坤关上了“蛟龙号”的舱盖。
船时7时,“蛟龙号”准时入海。
“蛟龙号”从“深海一号”船后甲板推出,并被绞车牵引布放至海面,一眨眼的功夫,便随涌浪漂到远处。“现在‘蛟龙号’正在注水,100秒后它就会开始下沉。”顺着潜次总指挥傅文韬手指的方向,“蛟龙号”于船时7时18分从水面消失,慢慢沉入海底。
记者紧张又兴奋地注视着眼前的海面,但对于已转入业务化运行阶段的“蛟龙号”,一切都是队员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
6个多小时后,“蛟龙号”出海。
深蓝的海面激起白色的浪花,“蛟龙号”于船时13时5分返回海面,带回了4K摄像机拍摄的高清视频,以及通过虹吸取样器、生物网兜、微生物原位富集装置等“三头六臂”带回的一系列样品。还没等“蛟龙号”在后甲板完全停稳,来自墨西哥的科学家埃里卡便凑上前。她惊喜地发现,海绵上竟有共生的黑色和紫色珊瑚!她拿来装有冰块的样品箱,小心翼翼地将样品转移到船上的生物实验室。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4年8月19日《顺利完成300潜!“蛟龙号”彰显中国“深潜力”》)
材料二: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二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据傅文韬介绍,当天的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山坡进行,重点对底栖生物和水体环境进行调查,观察拍摄了海底生物分布情况,采集到多个品种的海参、海绵、冷水珊瑚以及底层海水、沉积物等样品。当日最大下潜深度为3333米,水下作业约6个小时。从事海洋生态保护研究的安德烈斯说,此次下潜是他最宝贵的人生经历,船上各个团队的成员都给予他
1.下列对材料一中“蛟龙号”第300次下潜相关内容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③④②① D.①②④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蛟龙号”第300次下潜选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进行,所以时间都用“船时”而不用北京时,体现行文的严谨性。
B.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是“蛟龙号”第301次下潜,与第300次下潜的科考任务基本相同,这是因为科研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样品。
C.为了研究海山,由中国大洋事务局组织、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实施的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计划进行18次下潜作业。
D.亚瑟•克拉克认为称“地球”为“水球”更合适,不只是因为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也因为海洋维持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作用不可替代。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深海的奥秘,正变得不再遥不可及”“金黄的海星、长着黑色珊瑚的海绵、藤蔓橙黄的冷水珊瑚”等语句,都激发了人们对深海探秘的热情。
B.材料二引用从事海洋生态保护研究的安德烈斯的话,不仅证明本次下潜是他最宝贵的人生经历,同时也证明了交流互鉴对海洋研究的重要作用。
C.材料三使用“地中海的金枪鱼墓地”“莫桑比克大量捕获的鲨鱼鳍”“北极日渐消融的海冰”等排比句式,饱含感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人类对海洋犯下的罪恶。
D.从材料一的可下潜7000米级的“蛟龙号”,到材料二“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的报道,可以看出我国在深海科考研究领域已经领先世界。
4.《海洋:深水探秘(BBC科普三部曲)序言》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4分)
5.“蛟龙号”进行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意义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我的忆念
杨沫
这是一九四四年底——抗战胜利的前夜,我那时正在冀中大清河北的平原上。
为了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我来到了雄县拒马河边的夏辛庄的一个人家。这人家紧靠着拒马河边,只有母女俩。夜不算太晚,我走进那间低矮的但暖腾腾的小屋时,母女俩都还在灯下做针线。母亲四十多岁,憔悴、黄瘦;女儿十六七岁,长着两只机灵好看的大眼睛。她一见我,燕子般飞下炕来,一把把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