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26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中2023级期末考试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人做诗,讲究句眼、诗眼,从创作思维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正道出了诗歌创作应注重内在的逻辑思维。古典诗歌的内在逻辑思维有的是隐藏在诗歌形象的语言背后,需要发掘的; 有的却是显露在诗句之中。在诗歌作品的句眼、诗眼上往往显露着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如果我们要想迅速地抓住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就应该认真审视句眼和诗眼。我们如果以此为切入点,往往能更容易把握诗人跳动的思维,迅捷深入地理解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
  《诗人玉屑》  (南宋魏庆之编) (卷三句法) 中言:句中有眼,世尤不能解。说人们读诗不注意挖掘句眼,也就难以理解诗句的好处了。句眼,即一句诗中的关键字。句眼字上往往凝聚着诗人思维的火花,因此古人有“一字活全诗”的说法。卷三句法“眼用响字”条举例: “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 “阔”字和“多”字就是句眼,因为这两个字包含着诗人独特的逻辑思维。即两个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推理:只有帆船离得远,才看见春水阔; 因为寺高,所以才见得夕阳多,这里, “春水阔”与“远帆”有关;“夕阳多”与“高寺”有关。我们抓住了句眼,进而去探求诗句中蕴涵的逻辑思维,也就能得到诗句的妙趣,更深入地理解诗句。
  在古典诗歌中,诗眼往往是发露在某一句诗中作为全诗写景抒情的基点。我们抓住了诗眼,也就把握了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的诗眼正在一个“空”字上。诗人围绕“空”字,用声与光的描写来表达空寂入禅的境界。我们从“空”字这个诗眼来把握这首诗内在的逻辑思维,可以发现这首诗写景中隐含着两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只有诗人内心空寂幽静,才能听到浓密的森林里传来的隐隐人声:正是诗人淡薄名利才能达到“坐看云起,
  高中2023 级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10 页) 
  物我两忘”的境界,有心情细看夕阳将它的余辉穿过深林静静地洒向长满春苔的青石上。反之,如果诗人是争名逐利、营营苟苟之徒,也就“听不到”“看不见”,没有心情“看庭院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所以,探究诗眼,抓住诗歌写景抒情的出发点,也就能够更快地发掘诗歌的内在逻辑,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底蕴。
  (摘编自郭敏《论从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古典诗歌的重要性》)
  材料二:
  严羽说: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 (《沧浪诗话•诗妍》)为了造成诗的“别趣”,诗歌语言并不斤斤于生活、科学常识之理,甚至力求“无理而妙”  (吴乔《围炉诗话》引贺裳语) 。苏轼也曾在总结自己创作体验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过一个重要的诗歌美学命题: “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诗人玉屑》卷十《诗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句如果能分析出“春水阔”与“远帆”有关, “夕阳多”与“高寺”有关,就有机会得到诗句的妙趣。
  B. 材料二用严羽的“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引出中心论点,又以苏轼的“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来进一步阐释和深化论点。
  C. 李贺的“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在内容上违反人之常情常理,但又合乎情感逻辑的真实性,达到了艺术上的“有理”之境。
  D. 材料三,作者既说“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这两句诗“不近情理”,又说它“最合乎理”,可见犯了“两可”的逻辑谬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因为诗歌作品的句眼、诗眼往往显露着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所以只要认真审视句眼和诗眼,就能迅速读懂诗歌,得到读诗的妙趣。
  B. 如果诗人是争名逐利、营营苟苟之徒,他就没有能力注重诗歌的内在逻辑思维,也就“听不到” “看不见”,从而写不出一首好的诗歌。
  C. 以反常形式表现或传达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情感态度,内容上违反常情常理,但合乎诗歌情感逻辑,这种写法有机会形成诗的“别趣”。
  D. 语言和逻辑密不可分,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可见语言运用的艺术必须遵循逻辑规律,不能突破逻辑的框架。
  3. 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无理之妙”的一项是 (3分)
  A.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B.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摸鱼儿》)
  C.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李益《江南曲》)
  D.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李商隐《忆梅》)
  4. 材料一中,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5.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更好读懂古典诗歌。  (4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高中2023 级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10 页)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