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3030字。
高2024级高一上期12月月考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21题,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签字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题。
材料一:
观察人类行为,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不但你自己可以默察自己,一举一动,都有个目的,要吃饭才拿起筷子来,要肚子饿了才吃饭……总是有个“要”在领导自己的活动;你也可问别人:“为什么你来呢?有什么事么?”我们也总可以从这问题上得到别人对于他们的行为的解释。于是我们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
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是上面所说要这样要那样的“要”。这个“要”是先于行为的,要得了,也就是欲望满足了,我们会因之觉得愉快,欲望不满足,要而得不到,周身不舒服。在英文里欲望和要都是want,同时want也作缺乏解。缺乏不只是一种状态的描写,而是含有动的意思,这里有股劲,由不舒服而引起的劲,他推动了人类机体有所动作,这个劲也被称作“紧张状态”,表示这状态是不能持久,必须发泄的,发泄而成行为,获得满足。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
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当然,人类行为不都是这样具有目的性,无意识的行为还是有很多的。其实人类行为的目的论缺陷已经在学界被指出了。不错,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富有思维和理性,理性指导下的行为具有了目的性。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解释行为时把人类理性的作用夸大了,成了泛目的化,将目的注入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在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的年代,行为主义正在盛行,对理性和目的论的反思在中国学界还没有得到注意。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认为,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人类总是有所为而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
B.“欲望”时刻不离我们。在英文里“欲望”和“要”都是want,want也作“缺乏”解。“缺乏”内含着不舒服而引起的劲,即“紧张状态”。
C.“欲望一紧张一动作一满足一愉快,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可见,“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依据,人类应该依着欲望做事。
D.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富有思维和理性,因此人的一切行为都有目的。这种“泛目的化”的观点,是现代科学夸大人类理性作用产生的。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①段末句“于是我们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是结论,与开头一句呼应,全段采用了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
B.材料一,第②段先从意志和欲望两个维度,后又从英语want词义的角度,多方面阐释了“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这一观点,采用了分析说理的方法。
C.材料二,第①段“其实人类行为的目的论缺陷已经在学界被指出了”,巧妙借用学界的研究成果指出“目的论缺陷”,这是举例说理的方法。
D.材料二,第②段“人一旦无欲望,要么与上帝同在了,要么与佛一体了”,从反面着眼,采用假设说理的方法,论证“欲望时刻不离我们”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心想的《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是对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对话和解读。
B.材料一认为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欲望获得满足,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
C.材料二是从“行为的目的性(动机)”和“欲望”两方面对材料一进行了对话的。
D.针对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二都持赞同的态度,并且修正或发展了材料一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黎明的河边
峻青
天已经大亮了。潍河的上空,出现了老鹰的影子,它那乌黑发光的翅膀,横扫着破棉絮般的云块,一会儿从云里钻出来,良久地俯视着雨后的田野和那浩浩荡荡异常雄伟的大河,一会儿,吃惊似的把翅膀一侧,像一道黑色闪电,又冲进那黑沉沉的云海里去了。
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一场激烈的风暴就要卷来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