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09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一学期浙江北斗星盟阶段性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 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细节可以是一个脸部表情、一条皱纹、一块衣襟上的污迹,也可以是一个街景、一面悬崖、一阵掠过森林树梢的风声或者一辆斜倚在墙角的自行车。对于文学来说,细节制造的清晰形象和感官活跃是审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有情节的传奇性与悬念而缺乏充足的细节,如果人们读到的仅仅是故事梗概,文学的魅力会大打折扣。
当然,细节的再现并非堆砌式的描写,不分青红皂白地放大所见所闻。杰出的文学大师往往敏捷地抓住一个细节,从而激活一个特殊人物形象。对于人物的肖像,许多作家擅长细节的点睛之笔。对于作家来说,发现各种精彩的细节往往比构思一个完整的情节还要困难。各种起伏跌宕的故事激荡人心,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赋予情节转换的强大能量,然而,依存于情节骨架的合理细节常常成为作家的难题。许多时候,起伏跌宕的剧烈程度恰恰与合情合理构成矛盾。宫斗戏钩心斗角,丝丝入扣,作家不能构思两个宫女发微信互通关键信息。如果众多细节质量欠佳,情节整体的可信程度会迅速下降。
作家擒获细节不能仅仅依赖所谓的灵感或者想象力。出神入化的细节有时是妙手偶得,更多的是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充分的历史知识、锐利的观察和独特的颖悟。总之,细节并不是文学之中无足轻重的小节,相反,细节的展开几乎凝聚了一个作家的全部修养。
并非所有类型的叙事作品同等关注细节描写。神话或者历史记载的叙事之所以相对粗率,往往是因为作者的特殊意图。这时必须提及许多作家无形遵从的一个原则:艺术无杂音。出现在作品之中的内容必定负担某种意义,不负担任何意义的内容将因为多余而剔除。细节描写也是如此。文学叙事并非流速均匀,波澜不惊,而是时密时疏,时快时慢,起伏错落,回旋缠绕。
细节会说话。文学细节隐含相对独立的观念。某些时候,文学细节的独特意味可能与主导叙事构成某种紧张,二者之间产生的交织与对话造就复杂的艺术张力。文学叙事的内在分析表明,情节隐含了一种前赴后继的动能。相对地说,细节的出现往往带来停顿之感。任何肖像、服饰、神态、身姿、心理和外部环境的细节描写都将暂停动作性,从而使情节滞留于原地。这是文学叙事内部情节与细节之间的辩证统一。按照叙事学的观点,前者被视为文学叙事的横坐标,后者被视为文学叙事的纵坐标。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契在论文《叙述与描写》之中提出情节与细节的对立,并且以独到的分析阐述这种对立的意义。卢卡契比较了左拉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左拉的细节描写精细准确,一丝不苟,然而这些细节可能脱离情节或者人物性格而毫无节制地就地膨胀,甚至成为情节内部一
1
个笨重的赞物—————“真实细节的肥大症”。卢卡契认为,左拉的倾向隐含了自然主义的危险,逼真的表象复制无助于认识表象背后的历史运动机制; 托尔斯泰或者巴尔扎克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摆脱静态的细节堆积而在叙述中展现出历史的动向,卢卡契雄辩地论证了他心目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事实上,细节、情节、历史三者之间的呼应方式远为错落曲折,甚至隐而不彰,卢卡契对于情节与细节关系的论述开启了巨大的理论思考空间。
(摘编自南帆《细节会说话》)
材料二:
情节和细节,原本就像一对难舍难分的双胞胎弟兄。它们本来应该是平等的、相辅相成的。但在创作实践中,却往往出现诸多的不平等。一般而言,情节优先的模式更具古典叙事风格,细节优先的模式更具现代叙事风格。
“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或者说是一个时间长度不够的动作或行为。亚里士多德在讨论悲剧情节对行动的摹仿时指出,情节必须是“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甚至认为它“越长越美”。动作持续时间太短,不符合“情节”必要充分条件,就只能是“细小的情节”了,可以直接称之为“细节”。
叙事文学中的古典风格,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注重“情节”完整性和连贯性,尽管它们偶尔也有倒叙或者插叙,但总体的叙事方向是明晰而连贯的。现代主义文学始于一场针对“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细节的再现并不是堆砌式的描写,而是对事件整体一个切面的捕捉、截取,或者聚焦、扩大、展示某一个点,使之成为特写镜头。
B.神话或者历史记载的叙事之所以相对粗率,并不是作者的疏忽,是因为作者的特殊意图,作者删削了那些被视为累赘的边角料。
C.如果说“情节”是必然的,那么“细节”就是自由的。如果说“情节”是有规定性和秩序性的动作, “细节”就是自由自在的动作。
D.通俗类型的文学情节优先,它们对细节偏移、自由延宕、耽于迷宫的兴趣远远小于对秩序稳定性和情节连续性的兴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现各种精彩的细节往往比构思一个完整的情节还要困难,因此细节刻画比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
2
有更强大的能量。
B.情节保持始于开端、继而高潮、终于结局的持续演变,相对地说,细节的出现往往带来停顿之感。细节愈是稀少,情节愈是简明,情节的进展速度愈快。
C.卢卡契基于“真实细节的肥大症”,觉得逼真的表象复制无助于认识表象背后的历史运动机制,南帆认同他关于情节与细节的关系的论述。
D.现代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恰好相反,在社会实践上保守,在叙事观念上激进,也就是将“情节”替换为“细节”,用“细节”杀死“情节”。
3.下列选项,更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鲁迅《祝福》)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C. “要我套车吗? ”马夫问道,四肢着地爬了出来。 (卡夫卡《乡村医生》)
D.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孙犁《芦花荡》)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细节,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4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 风
莫言
我家房后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窄窄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
我们动身很早,河堤上没有行人。堤顶就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了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