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60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南充市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就是黄河的一块石头
  陈宝红
  到四川眉州,朋友邀请我去参观奇石博物馆。去了,确实很长见识,但你若问我几年后还对哪块石头有印象,我只好说,石头,好多的石头。这样的结果,在别处也莫过如此。
  记得有一年,有人约我们一帮文友到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说那里的玉石多么有名。待我们去了,在其玉石博物馆大厅中央,矗立着一块半人多高的鸡血石。同行者有人一个劲儿连说奇观、价值连城!
  说来有趣的是,当地的一个开发玉石的老板,还煞有其事地把我们一行人带到一个石洞,说他们公司发掘的玉石都出自这里。说完,他让工作人员发给我们每个人一个塑料袋,然后,老板就带领大家往洞里走。老板说,走得不要太快,要注意脚底下,说不定真的能捡得一块宝玉呢!我注意到,山洞里隔上五六米的墙壁就有一盏灯,灯光不是很亮,但足以看见前后的人。再隔一二十米,工作人员还故意弄一堆石头,那石头能有鸡蛋大小,奇形怪状。大约走了二三百米,大家发现走过的路,两边的洞壁几乎都很相似,就有人提议不必再走了。可也有人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想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出去。我说,出去吧,不就是几块石头嘛,捡得到如何捡不到又如何,还能影响到自己的生老病死?
  出得洞来,外面阳光灿烂。看着远处的山峦,我心想,那远方的山难道不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吗?那石头如果几年后变得郁郁葱葱,你能说它不是一块美玉?
  大约在10年前吧,我和一些文友到了黄河的风陵渡。那是七八月间,由于上游干旱,黄河处于枯水期。走在黄河的河床上,到处都是石头,很多喜爱收藏的人,心里自然乐开了花,他们提着不同的口袋在四处寻找心仪的石头。我站在黄河中央,看着那浅浅的一条水流,不禁联想到有关黄河的历史、人物、音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看到台湾诗人余光中写的散文《黄河一掬》。那是诗人第一次到黄河,当他弯下腰,双手把黄河水捧到眼前时,不由泪流满面。那一刻,他才真正体会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随后,他把自己的一张名片抛到黄河里,终于实现了和黄河的浑然一体。也就在那联想的瞬间,我也弯腰捧起了黄河水,端详了几秒,然后一饮而尽。当即,我就觉得自己的身体突然壮实了起来,好像黄河岸边的一个船夫!
  然而,这种壮举感觉还不到几分钟,同行的一个朋友险些让我泄了气。那朋友从几十米外喊我,说让我看一块巨石。我说,到处都是石头,能有什么特殊的呢?朋友很执意,我只好踩着一地的鹅卵石走过去。走到近前,朋友指着那块一米高的巨石对我说,你看,它多像虎头!我就是属虎的,这要是弄到我家去,放在郊区的院落里,得多神气!我看了一眼朋友,又看了一眼虎头石,说石头确实像虎头,不过要把这么重的石头弄到北京去,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可不小呢!朋友听我这么一说,并不以为然,说,这不算什么,只要肯花钱,没有办不成的。一万不行,两三万总可以了吧?老兄,你别看这石头在黄河滩上不值钱,若是运到北京,说不定能卖个一二十万呢!朋友的话让我感到很愕然,这个朋友还是当初那个“诗魔”吗?20世纪80年代,为了写诗,他辞掉工作,孤旅天涯,到山西、陕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去寻访古代诗人的足迹。最困难时,他甚至要过饭,临时在火车站当了一个星期的搬运工。多亏那个火车站的一个小领导也热衷文学,在偶然的交流中,得知这位蓬头垢面的搬运工原来也是个诗歌的“魔怔”,便给他多开了些工钱,他才得以继续诗歌的跋涉。多年后,朋友开了家物流公司,成了小老板,但骨子里,始终不忘文学情怀。
  我问朋友:你真的有心要把这块石头弄到北京去?
  朋友说:真有心。钱不是问题。
  我说:凭你现在的实力,钱肯定没问题。但问题是你想过没有……
  朋友打断我的话:想什么,你想说我现在有点小人乍富!
  我说:那倒不全是,我在想这块巨石,你说它在黄河里存在多少年了?100年?1000年?或许更多。
  朋友说:这还真说不好,咱又不是什么水利、地质专家。
  我说:这巨石在黄河里的时间肯定要比我们的年龄长,既然千百年来,它一直陪伴着黄河,就说明它本身就属于黄河的一部分。我们为什么要动心思把它迁到北京呢?难道就因为它长着一个虎头?
  朋友说:要按你这个说法,那黄河里的沙子、卵石都不能动,它们同样也是黄河的一部分。你不能因为这颗巨石大,就动了恻隐之心吧。
  我说:多亏你用了恻隐之心来回答我,如果你说此刻我有了分别心,那我可真的有点无地自容了。
  朋友听到此,不由哈哈大笑起来。他用手摸着那巨石的顶部,对我认真地说:“其实我想把这巨石弄到北京的想法只是一念,经你这么一提醒,我现在已经决定放弃了。正如你所说,既然它千百年来一直陪伴着黄河,那就让它永远地陪伴下去。说不定将来,我们也会变成一块石头,落在这黄河滩。”我说:“对呀,兄弟,我们每个人都是黄河的一块石头。不信,你看这巨石的头像,还真像你这个‘诗魔’呢!”朋友听罢又是一阵哈哈大笑:既然这么有缘,你就抓紧给我和巨石照张相吧。注意,一定要把身后的黄河水照上。以后,我逢人就可以自豪地指着照片说:看,这就是黄河!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虽然同行者称赞鸡血石价值连城,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
  B. 文章第四段运用反问和明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我对远山的喜爱之情。
  C. 文章写我阻止朋友搬运那块巨石,是因为我认为这块巨石与众不同。
  D. 与郁达夫《故都的秋》相同,本文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 下列对文中“我的朋友”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对朋友想运走巨石的行为感到愕然,他已经不再是我心中那个“诗魔”了。
  B. 巨石长得像虎头,我也觉得它像我的朋友,是朋友打算把它运回北京的主要原因。
  C. 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正面描写的方式来刻画朋友这一人物形象。
  D. 执着于理想、性格开朗、有一定经济实力,我的这位朋友是表现文章主题的关键。
  8. 文章讲述余光中散文《黄河一掬》的相关内容有何作用?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我们每个人都是黄河的一块石头”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与黄河的亲密接触与思考,借石头隐喻人,表达了对生命本源的思考。作者通过描述与朋友的对话和黄河石头的经历,反映出对自然之美与人生价值的体悟。文章运用了生动的叙述与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立体,结尾的“黄河的一块石头”意象深刻,寓意人在时间与自然中同样寻求归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A.“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错。文中并没有“我”没有对鸡血石的价值直接表态,选项无中生有。
  四川省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应物兄(节选)
  李洱
  许多年来,每当回首往事,应物兄觉得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乔木先生。这种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让他改掉了话多的毛病。后来,乔木先生又招他做了博士,博士毕业的时候,他本来想到江城社科院工作的,那边也看上了他,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自己知道,人家之所以对他感兴趣,可能是因为他的一篇文章起了作用。社科院有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先生,曾是研究《诗经》的专家,三十年前出版过一本小册子。应物兄在论述《诗经》研究史的时候,给那本小册子以很高的评价。他没有想到,老先生竟然看到了那篇论文,托编辑部给他转来了一封信:“前日偶遇大文,高见新义迭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