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100字。
散文类文本•主题•期末分类汇编
★个人感悟•自然哲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写作之夜
史铁生
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他们不会记得我了。他们将不记得那个秋天的夜晚,在一座古园中,游人差不多散尽的时候,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一盏路灯在夜色里划出一块明亮的圆区,有老柏树飘漫均匀的脂香,有满地铺散的杨树落叶浓厚的气味,有一个独坐路边读书的男人曾经跟他们玩过一会儿,跟他们说东道西。
男孩儿大概有七岁。女孩儿我问过她,五岁半——她说,伸出五个指头,随后把所有的指头逐个看遍,却想不出半岁应该怎样表达。当时我就想,我们很快就要互相失散,我和这两个孩子,将很快失散在近旁喧嚣的城市里,失散在周围纷纷坛坛的世界上,谁也再找不到谁。
我们也是,我和你,也是这样。我们曾经是否相通过呢?好吧你说没有,但那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或者不曾觉察,忘记和不曾觉察的事等于从未发生。
在一片杨柏杂陈的树林中,在一座古祭坛近旁。我是那儿的常客。那是个读书和享受清静的好地方。两个孩子从四周的幽暗里跑来,冲着一棵大树喊:“老槐树爷爷!老槐树爷爷!”我说:“错啦,那不是槐树,是柏树。”“啊,是柏树呀,”他们说,回头看看我,便又仰起脸来看那棵柏树。问我:“怎么这一棵没有叶子?怎么别的树有叶子,怎么这棵树没有叶子呢?”我告诉他们那是棵死树。“它是怎么死的呢?”两个孩子依然以发问的目光望着我。我说:“具体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男孩儿不问了,望着那棵老柏树意犹未尽。
现在我有点儿懂了,他实际是要问,死是怎么一回事?活,怎么就变成了死?这中间的分界是怎么搞的,是什么?
就是当时听懂了他的意思我也无法回答他。我现在也不知道怎样回答。你知道吗?死是什么?你也不知道。对于这件事我们就跟那两个孩子一样,不知道。我们只知道那是必然的去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我们所能做的一点儿也不比那两个孩子所做得多——无非胡猜乱想而已。这话听起来就像是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最终要去哪儿,和要去投奔的都是什么。
窗外下起了今年的第一扬秋雨,下得细碎,又不连贯。
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若是没人来,我就坐在这儿,读书,想事,命运还要我写一种叫作小说的东西。仿佛只是写了几篇小说,时间便过去了几十年。那天那个女孩儿竟然叫我老爷爷,还是那个男孩儿毕竟大着几岁,说“是伯伯不是爷爷”,我松了一口气,我差不多要感谢他了。人是怎样长大的呢?太阳从这边走到那边。每一天每一天我都能看见一群鸽子,落在邻居家的屋顶上咕咕地叫,或在远远近近的空中悠悠地飞。你不特意去想一想的话你会以为几十年中一直就是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飞着,叫着,活着,一直就是这样,一直都是它们,永远都是那一群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
那女孩儿问我看的什么书,我翻给她看。那是一本写给老人的书。
那是一个老人写下的书:一个老人衣袖上的灰/是焚烧的玫瑰留下的全部灰烬/尘灰悬在空中/标志着这是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
不不,令我迷惑和激动的不单是死亡与结束,更是生存与开始。在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必有其它的故事开始了,开始着,展开着。绝对的虚无片刻也不能存在的。那两个孩子的故事已经开始了,或者正在开始,正在展开。也许就从仰望那棵死去的老树为开始,但无论如何,必有一天他们的故事也要结束,那时候他们也会真正看见孩子,并感受结束和开始的神秘。那时候,在某一处书架或书桌上,在床头,在地球的这面或那面,仍然安静而狂热地躺着一本书——那个以“艾略特”命名的老人,他写的书。在秋雨敲着铁皮棚顶的时节,在风雪旋卷过街巷的日子,在晴朗而干旱的早晨而且忘记了今天要干什么,或在一个慵懒的午睡之后听见隐约的琴声,或在寂寥的晚上独自喝着酒,在一年四季,暮鼓晨钟昼夜轮回,它随时可能被翻开被合起,作为结束和开始,成为诸多无法预见的生命早已被预见的迷茫。那智慧的老人他说:我们叫作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那个从童年走过来的老人,他说:如果你到这里来,/不论走哪条路,从哪里出发,/那都是一样/……
……/激怒的灵魂从错误走向错误/除非得到炼火的匡救,因为像一个舞蹈家/你必然要随着节拍向那儿“跳去”。这个老人,他是预言家。是谁想出这种折磨的呢?他说:是爱。这预言,总在应验。世世代代这预言总在应验总在应验。一轮又一轮这个过程总在重演。
(节选自《务虚笔记》)
1.下列各项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连续用了三个否定,“可能再也碰不见”“不会记得我”和“将不记得”,加上一段景物的描写,表达一种绵长又有点惆怅的情绪。
B.关于生死与长大,作者反复发问却不作回答,而是去写“太阳下生死相继的鸽子”,这是因为作者完全不懂怎么回答。
C.文章引用艾略特的诗,诗中写到“开始与结束”,结合作者写的四季的轮回,令读者感到一种“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
D.作者运用第一人称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运用第二人称形成与读者的交流,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关乎每个个体的生命问题。
2.文中多次出现“两个孩子”,请分析这“两个孩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3.王开岭在《“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中评价史铁生“其人其作,都是珍贵的精神标本”,文本给你哪些精神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①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