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880字。
散文类文本•主题•期末分类汇编
★走进历史•品读名人★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的村庄
马继军
说到苏轼的村庄,四川的眉州,湖北的黄州,海南的儋州等,这些地方都属于苏轼的村庄。
眉州是苏轼的故乡,他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及青年的大段时光。20多岁走上仕途后,只在33岁时父亲苏洵去世,才回故里为父尽孝,离开时手栽荔枝,与友人约定树长成即归眉山。但终老也没有回到故乡。
黄州城外的东面的一片坡地上,苏轼在此拓荒种禾,筑屋为家。苏轼还以此地命名“东坡”,称其为苏轼的村庄也理所当然。海南儋州中和镇,苏轼在那里住了近三年,也曾想若难以北归就终老于此。
可有个村庄,却陪伴了苏轼900多年。①她与苏轼亲如近邻,恍若一家,风风雨雨,不弃不离,也还会永远地陪伴下去。
它是位于河南省郏县城西北约50公里的苏坟寺村。
苏坟寺村有两山东西相峙,状若列眉,而名小峨眉山,与苏轼老家的眉山极其相似。因诸多原由,苏轼在常州去世后,便于1102年农历润6月20日归焉于此。10年后,苏辙在许昌病故,也随兄埋葬于此。元代郏县县令杨允曾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子身边,故称三苏坟,后名三苏园。
近千年来,前来三苏园拜谒的人络绎不绝。但墓园旁的苏坟寺村却冷冷清清,游人少至。②毕竟三苏园已是风光绚丽,情韵万千,让人目不暇接,宛如饱尝一顿山珍海味的大餐,对路边的野菜野味没有太多的食欲,尽管她是那样的清纯和芬芳。
然而,去年,微信视频“守护苏东坡乡村春晚”的一幕幕场景,却使我决心前去看一看了。
村庄在墓园的西面,相距只有一墙之隔。
墓地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中是阴森不祥之地,人们安家选宅,总是避而远之。而在这里,却间隔一墙,仿若邻居。
走进一户紧邻墓园的家院。一位70多岁的老汉坐在院内,形态安然,似在养神,他见我前来,起身相迎。我问他离三苏园这样近,感觉咋样,他微笑着说:“离东坡这样近,还能不好吗!”
墓地的旁边是村民的田地。村民们常常扛锨荷锄,在墓园中走过,如伞的柏荫给他们带来一片爽凉。③盛夏中午,村民们三三两两地拿着苇席和床单,在墓园中那浓荫覆盖的地面上,那青砖铺就的殿堂里,舒舒服服地睡个午觉,享受这墓园馈赠的舒畅与快乐。
不过,来到墓园,得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听村民说,村西头有个村民,看到三苏园里有块石头,他觉得垒猪圈很合适,就将其拉到家中,结果他喂的猪死了一头又一头……
20世纪70年代,一位农民看到墓园里有根干枯的柏枝,就扛回家中用。结果那一年他给生产队喂的牛就病死了……
这也许只是生活中的一种巧合,一种偶然的现象,但他们总是与三苏园联在一起,可见这里的人们对三苏的敬畏之情了。
在村民心中,苏轼既是他们的邻居、家人,又是护佑他们的神灵。
每当初一和十五,不少村民就会来到三苏园中,烧纸燃香,深表敬意。许多人家还供奉着东坡。村民们说,自从敬了东坡,日子过得格外称心。
在苏坟寺村,有一位103岁的老人,住在离三苏园百米之处,老屋土墙,院落陈旧。老人虽已年过百岁,简陋的厨房,土垒的锅台,堆放的柴草,外出的烟囱熏得一片墨黑。老人做饭冒出的烟火也一定会飘到不远的三苏园内,喜欢人间烟火的苏东坡也一定会望之欣然,闻之陶然吧!老人说,她家离三苏园很近,她天天在家给苏东坡烧香磕头,这应该是东坡给的福分!
苏坟寺村370多户、1200多口人,绝大多数是王姓村民,姓苏的没有一家。千百年来,他们祖祖辈辈、子子孙孙在这里守护着东坡,并为这样的守护感到荣光和自豪。
2022年,一个“守护苏东坡云村民”的名字在这里响亮叫起,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守护苏东坡云村民”的村长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楠,郑县人。她曾是央视“新闻1+1”的主编。她被村民守护三苏初心不渝的信念与情怀感动,故发起了“守护苏东坡云村民”活动,并得到了苏轼宗亲、专家学者的热烈响应。互联网时代,也许村民的身份已不再属于一方地域、一片村舍的范畴,而是有了更加宽泛的概念与空间。④苏轼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的村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会乐得眉开眼笑,满心欢喜吧!
2023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下午,“守护苏东坡乡村春晚”在三苏园的广场上举行。春晚以苏坟寺村守护三苏文化为主题,村民们怀着对三苏的深情厚爱,踊跃参与,争当演员,把一个个充满乡情土味的节目呈现出来:村民隔空对话,问东坡为何归焉他们的家乡;东坡在海南培养的举人姜唐佐前来拜谒恩师墓,苏辙帮兄兑现诗书情缘;苏东坡与王闰之合葬本村的过往深情……这一幕幕场景,苏轼如若走得出来,驻足观看,也许会动情落泪吧!
我居住在苏坟寺村的民宿,距三苏园仅200米。
那一夜,我居然梦见了苏东坡:苏东坡身着布衣,时而低头看书,时而抬头望天;村外的田地里,他身着布衣,坐于田埂,形同歇息,神态坦然。“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已与身边的村庄融为一体,到邻居家串串门,说说话,再把他丰富的学识送到一个个家园中吧!又想,苏轼一生“身行万里半天下”,步履艰辛,受尽苦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如今,在他安息之地,出来散散步,兜兜风,歇息田埂,望着面前的土地,也许情感滔滔,还在酝酿着新的诗文吧!
(摘编自《时代报告》,2023年第8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代了苏轼与眉州故乡、黄州东坡、海南儋州中和镇的渊源,为叙写苏轼与苏坟寺村的关系作铺垫。
B.苏轼之所以葬在苏坟寺村,最重要的原因是苏坟寺村有两山东西相峙,状若列眉的小峨眉山,与苏轼老家眉山极其相似。
C.苏坟寺村与三苏墓地间隔一墙,仿若邻居,全无阴森不祥之感,“离东坡这样近,还能不好吗!”就是最好的写照。
D.“守护苏东坡乡村春晚”凸显苏坟寺村民守护三苏文化的主题,村民们踊跃参与,奉献出了充满乡情土味的节目。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的“亲如近邻,恍若一家”“不弃不离”“会永远地陪伴下去”等词句,形象生动地摹写出村民对苏轼的陪伴守护。
B.句子②将“风光绚丽”的三苏园比作“一顿山珍海味的大餐”,将苏坟寺村比作“路边的野菜野味”,比喻中作者褒贬自现。
C.句子③中“三三两两”“舒舒服服”“殿堂”“馈赠”“舒畅与快乐”等词语,描写出村民与苏轼双向的陪伴与温暖的守护。
D.句子④中借“眉开眼笑,满心欢喜”的揣测与联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引用,表达了现代人对苏轼的热爱与敬仰。
3.文章以“苏轼的村庄”为标题,简要分析标题的含义。
4.文章写“我”在苏坟寺村民宿的梦境,联系全文,回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船上的杜甫
徐海蛟
离开的想法早就萌生了,只是去往何处?又困扰杜甫。五十五岁了,他仍未洞悉天命,①仍未将家安定下来,像不断迁徙的候鸟流离于异乡的天空下,焦虑和沮丧似必然降临的夜色,一再侵袭他。
夔州居于长江瞿塘峡口,山高谷深,地气冷湿,风寒刀子般凛冽。病痛伴随衰老接踵而至,五十五岁的杜甫不可阻挡地进入了晚年。连年的颠沛用旧了身体,骨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