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19760字。
  湖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
  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众正担心不公布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即使想要让我相信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商鞅与秦国民众之间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能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强大的内外反动派,我们就有信心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
  B.中国人民具有战胜困难的丰富经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必将会同时出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高潮。
  C.毛泽东认为,如果法令是好的,国民就应该信任它;如果法令不好,国民就应该会竭尽全力来阻止它。
  D.毛泽东的政论文说理形象,深入浅出,语言风格独特,为今天专门搞写作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艰苦奋斗的作风、团结一致的精神、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等都是我们在经济战线上获得迅速胜利的必要条件。
  B.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见当时领导干部自己不写文章,而由秘书代笔的现象很多。
  C.毛泽东读“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慨叹民众愚昧、国家命运悲惨,足见作者能以小见大加以论述,思想深刻。
  D.材料三结尾,作者关联现实,强调要研究毛泽东文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
  3.下列选项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三第二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
  A.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反对党八股》)
  B.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改造我们的学习》)
  C.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整顿党的作风》)
  D.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而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愚公移山》)
  4.材料二多处使用了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条概括毛泽东政论文的特点。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毛泽东的三篇材料,材料一强调了在新中国成立后,以人民民主专政和国际友人的团结奋进,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必然到来。材料二则通过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讨论法令对国民信任的重要性,并反思国民素质和政治智慧。材料三分析毛泽东政论文的特色,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强调其对文风改进的影响。整篇文章展示了毛泽东独特的政论文风格和深刻的政治见解。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必将会同时出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高潮”错误。由原文“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①
  [英]狄更斯
  现在我接近了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它是那么难以忘却,那么惊心动魄,我看到它一步步地在扩大起来,好像平原上的一座高塔似的,甚至把它那预示的阴影投射在我儿童时代的一些事情上。
  在它发生之后多年,它给我的印象还是那样新鲜活泼:在那静寂的夜里,它的狂暴似乎仍在我的幽静的房内猖獗着。直到现在,我有时仍会梦见它。我会由暴风雨——或偶一提及的海滨,联想到它。我要照着我清楚地看到它发生的情形,照样把它记录下来。我并不是在回忆它,而是看到它在发生,因为它又在我面前重演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