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93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代《括地志》云:“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尚书•禹贡》中已出现“太行”之名:“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在古人的理解中,太行山直通碣石山及海域,不仅绵长,而且广大。比大更甚谓之“太”,古代地理学者有“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的共识。太行山从北向南呈“S”形,东西宽40-50公里,由群山组成一个极大的“矩阵”。其中名山荟萃,诸峰林立,王屋、云台、狼牙、五台等山峰自南而北牵手耸立,仿佛华夏大地上的另一道长城。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蚀水侵,使太行山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深山峡谷,形成了多样的自然地貌。山顶平台、山崖平台、山崖陡坎组成了阶梯状地形,高峻壁立、连绵不绝的长崖三面围合形成了围谷或瓮形山谷,还有百转深幽的曲峡、一线天式的地缝,棱角鲜明、嶙峋峥嵘的塔峰丛、岩墙、孤峰、石柱等。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貌被称为“太行地貌”。
太行山东麓群峰拔地,列嶂摩天。尤其是南太行,与平原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犹如被直接劈开了一样。而西麓则黄土深厚,相对徐缓。这样差别巨大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
北宋沈括登太行山时,在山崖间发现了一些海螺贝壳,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现代地质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240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隆起,东侧盆地则不断沉陷,东麓的大断裂便造成了地形上的一升一降。新生的太行山如一道巨型城墙,阻挡了西北季风带来的滚滚沙尘,在太行山西侧沉积成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众多的河流又硬生生在墙体上冲出一条条孔道,将滚滚泥沙一股脑儿倾泻入古华北海,长出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
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巍巍八百里太行用它的铮铮铁骨支撑起了摇篮中的中华文明。
(取材于蒋殊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距今10万至1万年前,黄河及海河流域的滹沱河、桑干河等支流以洪荒之力横切太行山脉,形成一条条深深的河谷。这些与太行山近于垂直的河谷被称为“陉”,是穿越山脉的天然通道,先民们巧借这些河谷,开拓出用于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这里的陉就具备了陉道和陉关两个要素。太行山的主要陉道有8条,约每百余里一条,被称作“太行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行”之名体现了古人对太行山绵长且广大的认识。
B.“太行地貌”具有雄奇、险峻、形态复杂多样的特征。
C.太行山东侧的华北平原在地质历史上曾经是一片海洋。
D.由于东侧沉陷、西侧抬升,太行山两麓地貌差异巨大。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河的支流和黄河横切了太行山脉,将其分为北太行、中太行、南太行三段。
B.地壳抬升未破坏河的曲流形态,加强了河流的下切作用,形成典型的曲峡景观。
C.河流流出谷口时所携带的物质由小到大依次沉积,在山口地带形成了冲积扇。
D.冲积扇在不同部位存在沉积物差异,这会使人们选择在其顶部和底部进行耕种。
3.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不能体现“太行意象”双重内涵的一项是( )
A.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白居易《初入太行路》)
B.举首见太行,逸翠蜚万丈。爽朗肝胆张,豁达气宇旷。(郝经《去三汊见太行》)
C.乡信怀千里,寒蝉更一声。太行山色好,向我碧无情。(董潮《晚霁》)
D.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朱德《太行春感》)
4.根据材料二,为“太行八陉”下定义。
5.阅读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太行被视作“脊梁”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当清晨我苏醒的时候,我的脚异常疼痛,全身都僵硬了。我知道,我若想到达目的地,今天就不能再走那么多路了。因此我那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卖掉我的外套。我把外套脱了下来,试着学习没有外套应该怎么生活。我用胳膊夹起外套,开始挨个儿地去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