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040字。
辽宁省名校联盟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牢山地处云南中部,总体走向呈西北—东南走向。哀牢山并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条绵长的山脉。1988年,国务院将哀牢山山脉中北段上部划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哀牢山的形成可以追溯至中生代燕山运动至第四纪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得地面大幅度抬升,河流剧烈下蚀,塑造出它深邃切割、地貌崎岖的山地景观。复杂的地理环境,构成了第一道危险——悬崖绝壁。
唐朝初年,诗人骆宾王被贬至云南,路过哀牢山时,在《从军中行路难》中道尽了行进时的千辛万苦。他写道:“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可以想象,苍莽的山林一望无际,身旁是高山陡坡,脚下是泥泞道路,他双腿颤栗,一旦失足便会掉入万丈深渊。
哀牢山位于显著的季风气候区,湿润的气候使得该地区降雨充沛,云雾的生成与消散极为频繁,晴空万里与大雾弥漫可能只是转瞬之间的事。这便是第二道危险——变化无常的天气。
哀牢山高大磅礴,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超过3000米的山峰有20余座,主峰海拔更是高达3165 9米。显著的海拔跨度为气候的垂直分布提供了基础。从山麓至山顶,依次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气候。当山下是二十多摄氏度的暖春时,山顶上可能还是一片冰雪世界。
复杂多变的天气使得探险者在山中难以预测和应对突发情况。突如其来的寒流、大雾和狂风暴雨,不但影响探险者的视线和行动,更会增加其落崖的危险。晚上,浓雾弥漫的森林还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
碳。一旦长时间在山林中行走,人便有可能因缺氧而失去意识。
多样的气候条件不仅造就了温度上的巨大差异,还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哀牢山的鸟兽类动物多达460种,两栖爬行动物46种,高等植物有971种。这便构成了第三道危险——毒虫猛兽,森林瘴气。
西南方的暖湿气流在哀牢山西侧形成丰富的降雨,从而在山脉的中间区域生长出一片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这里处处是马蜂、蚂蟥、蚊虫的巢穴,多日没有进食的蟒蛇、亚洲黑熊、金钱豹等大型肉食动物在树林中悄悄潜伏。就算你幸运地躲过了它们,山林中还有弥漫的瘴气——动植物死去之后各类微生物大量繁殖弥散出来的有毒气体。“雾毒飞鸢堕,风腥巨蟒过。已还生定远,犹类病维摩”,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诗句中描绘的便是这一现象。
历史上,关于人类进入哀牢山离奇死亡的记载不计其数。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4名专业勘探队员,从云南普洱市镇沅县进入哀牢山腹地后失联。当他们再次被发现时,早已失去了生命体征。
(摘编自《看完这些你还敢去哀牢山吗?》)
材料二:
第十八条 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1. 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哀牢山的山地景观是强烈地壳运动使得地面抬升、河流下蚀形成的,这里峭壁如切,地貌崎岖,骆宾王“双腿颤栗”说明山崖的陡立。
B. 高耸的山势不仅使哀牢山垂直分布了多个气候带,而且造成了山中复杂多变的天气,寒流、浓雾和狂风暴雨等不时而至,令人难以预测。
C. 哀牢山多样的气候条件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但这里肆虐的虫兽和弥漫的瘴气,对进入这里的人类则构成了巨大威胁。
D. 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三类,明确了不同类型区域范围的活动限制,对人们在保护区活动具有极大指导意义。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惨痛的事实表明,虽然哀牢山有多重危险因素存在,但无处不在的瘴气才是造成4名专业勘
探队员遇难的真正原因。
B. 材料三聚焦社会热点,对旅游中出现的乱象进行评判,在肯定相关管理部门做法的同时,还对个别探险者的违法行为予以谴责。
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违法进入哀牢山核心保护区,不但可能给当地地貌和动植物活动带来不可逆的破坏,还可能给国家造成损失。
D. 从讲地理环境,到引自然保护区条例,再到评论违法探险乱象,三则材料共同表明: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是探险爱好者的禁区。
4. 材料三中分别使用了“契约精神”和“铁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5. 科学性是科普文章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除此之外,材料一还具备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结合地理、历史与社会现状多维度探讨哀牢山的自然风险及保护措施。材料一介绍哀牢山的地理环境与危险因素,呈现探险考验。材料二引用法律条文,强调自然保护区的划分和限制。材料三批判不当旅游行为,呼吁遵守规定。文章通过事实与评论相结合,旨在提高公众对自然环境与法律规章的重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分析图的能力。
A.图片获悉:哀牢山是一座山峰,与画线句子“哀牢山并不是一座山峰”矛盾,不符合文意。
B.图片获悉:哀牢山是东北—西南走向,与画线句子“总体走向呈西北—东南走向”矛盾,不符合文意。
D.图片获悉:哀牢山是一座山峰,与画线句子“哀牢山并不是一座山峰”矛盾,不符合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韩
于德北
我是在杂志社工作那些年认识老韩的。
老韩是山西人,个儿不高,敦实,一脸的胡子,一双眼睛瞪大了,像两个铃铛。他天生爱笑,说话之前总会先咧开嘴岔子,“哈哈”两声,然后才伸出一双大手,见了亲人似的拉住你,一个劲儿地往凳子上拽。
他是好性格,但命运不济。
他原来在当地县城的一家工厂当工人,后来厂子倒闭了。他媳妇身体不好,常年卧床吃药。老韩没了工作,她上了一股急火,病情加重,撒手走了。留下一个儿子,十七岁,技校毕业,也不好就业。老韩抽上一支烟,寻思来寻思去,把烟蒂一丢,说了一句:“树挪死,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