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680字。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②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④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在鼎盛时期,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就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
⑤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1.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庭对于西洋人来说是一个人员固定的团体,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则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会随着中心势力大小伸缩。
B. 差序格局的伸缩能力是指依据中心势力的厚薄而产生的亲属圈子的变大或缩小的现象,它引发了国人对世态炎凉的感触。
C. cmc的交往模式是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的新特点之一,它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D. 祠堂是礼制性建筑,是当今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它以血缘为基础,有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或体现或暗示、渗透着祠堂的功能,它们是祠堂功能的两个方面。
B. 祠堂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因此它成为家族成员间精神联系的纽带。
C. 网络的普及使传统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具有了开放性、虚拟性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差序格局中的等级观念。
D. 材料二的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而材料三的第四段则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阐述观点。
3. 下列说法中,不能论证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 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bì,沉溺)颜色。(《墨子•尚贤中》)
B.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C.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D.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5. 下面这种现象体现了材料一中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刘小华在宴请自己新结识的生意伙伴廖兵的酒席上,向廖兵介绍自己的妻子,说:“这是我家里的。”又介绍自己的发小,说:“这是我发小,是自家兄弟。”席间,刘小华和廖兵达成了合作协议,他高兴地对廖兵说:“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解析】
【导语】这三篇材料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变迁的关系。材料一通过差序格局的比喻,强调中国社会以个人为中心、关系层次分明的特性。材料二则从祠堂角度,展现出传统社会通过礼制凝聚家族、强化伦理的层次感。材料三讨论了现代科技对差序格局的冲击,cmc交往模式如何削弱传统等级观念。总体来看,这些材料揭示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过渡中的文化特征和变化趋势。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兴安杜鹃
张长港
因海拔不同,大兴安岭上草木花卉各有分层,白桦在下,落叶松在上,兴安杜鹃夹在当腰。进到四月,让雪捂了一冬的大山,杜鹃花开得旺盛,开得红火。花儿叫杜鹃,鸟儿叫杜鹃,女孩子也叫杜鹃。塔哈尔村的女孩儿,就有不少名叫杜鹃的。说实话,没几个闺女真见过杜鹃林——深山老林哪是大姑娘去的?倒是老赶山的,常常循着杜鹃树走山道,能采得着山货,找得到宝物。
一个达斡尔人,哪能不唱歌?一个达斡尔女孩儿哪能不唱歌?塔哈尔村老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