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个课时,约5390个字。
学 科 课 时 教 案
课题: 《白杨礼赞》
第 1 课(章、节)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编写日期:2005年 月 日 执行日期 月 日 总序号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 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二 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重点: 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第5—8段。让学生自读来领会,少进行分析
难点: 象征的手法的运用。
教具: 幻灯机、片
教程:一 导入新课、解题。
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不但要掌握课文内容,更要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和掌握散文的特点。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说明文。)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指名学生读注释①。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
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 指导预习
播放录音,学生边圈点勾画。要求: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 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虬枝()
婆娑() 秀颀() 倔强()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段写____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段描绘了白杨树的____和____,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段把白杨树象征为________,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