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32800字。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学世界里,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西方美学常常将目光聚焦于审美经验、感性、感情以及快感等层面。例如,西方绘画艺术研究,对色彩如何刺激视觉感官产生快感,以及光影效果如何唤起感性体验等方面有着深入的剖析。而中国美学的核心关注点则在于对生命本质的体悟。像孔子面对滔滔江水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其中便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深刻美学体悟.体现出中国美学对生命深度思考的特质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美学逐步构建起了一套独特的范畴体系,集中表达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西方美学以“美”“艺术”为核心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道”。用于描绘审美对象的范畴最初为“象”,随后发展为“意象”“意境”;描述审美经验的范畴起初是“兴”,后来演变为“感兴”。
  中国传统美学已经超越了对艺术品本身界定的范畴,将重点归结为如何实现艺术化地生存,也就是人生的艺术化。西方流行的“为艺术而艺术”观念,在中国美学语境中表现得并不纯粹,因为中国美学始终将艺术与人生境界紧密相连,艺术是实现人生升华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历程。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儒家强调的“仁”“礼”等观念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推崇的沉郁风格在诸多文学、绘画作品中得以体现;道家追求的自然、无为等理念则促使艺术作品呈现出飘逸的风格。佛学自传入中国后,历经魏晋至唐的漫长岁月逐渐实现中国化,形成了纯正的中国禅宗思想。禅宗思想强调的空灵境界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空灵风格成为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审美追求,艺术作品风格更加多元。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同思想相互交融、碰撞,共同塑造了中国美学丰富的内涵。
  (取材于彭锋、余开亮、刘纪刚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受西方美学的影响,中国美学开启了现代化征程。此进程中,中国美学先是全面接纳西方现代美学观念 像朱光潜的美学体系便体现了这一特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美学开始积极探寻自身的文化根源,踏上研究传统美学的道路。
  近年来,中国美学研究成果斐然。在方法论层面,美学范畴研究成绩卓著,数量众多,思维深度显著提升,促使中国美学研究迈入理论自觉的新阶段 中国美学拥有独特的范畴体系,这些范畴以单个词呈现,例如,味、势、意象、形神、虚实、冲淡等。许多范畴围绕核心不断拓展,衍生出更为具体、精准的新范畴,进一步丰富了元范畴的内涵。例如,“象”衍生出“意象”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美学在经验 快感等基础上更关注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B.中国美学的范畴体系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独特性。
  C.中国传统美学也有西方美学“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
  D.中国传统美学受中国禅宗思想影响,内涵得到了丰富。
  2 根据材料一,下列推理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传统美学对生命深度思考的特质。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传统美学“人生的艺术化”思想。
  C.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体现了道家主张的空灵美学风格。
  D.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体现了儒家主张的沉郁美学风格。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美学的研究源于全面接纳西方的美学观念。
  B.美学研究理论自觉的标志是元范畴内涵的丰富。
  C.美学命题都由美学范畴发展而来且多用象喻式表述。
  D.美学命题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国美学的深厚内涵。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象外之象”属于美学范畴               B. “天人合一”属于美学命题
  C. “情景交融”属于美学范畴                D. “和而不同”属于美学命题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美学的特点并简要回答当今如何推进中国美学研究。(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礼起于何也? 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