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943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阅读《再论文字下乡》选段,完成1—4题。 (共12分)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的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甲】 、【乙】 ,是出于我们生活从 【丙】 到 【丁】 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bù) 。在乡下社会中粘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 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 “新闻”是稀奇古怪、 ① (荒诞不经/荒谬绝伦)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dǎo) 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 时间里没有 ② (阻挠/阻隔) ,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1. 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在横线上给加点的字注上拼音(3分)
通信(bù) 循规(dǎo) 矩 模 子
2、将下列四个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用笔写字 ②用刀刻图 ③定型 ④不定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3. 在文中①、②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荒诞不经 阻隔 B. 荒谬绝伦 阻挠
C 荒谬绝伦 阻隔 D. 荒诞不经 阻挠
4. 第一段提到“忘时”的生活,下列语句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3分)
A.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东晋•陶渊明)
C.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李煜)
D.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
二、 (共12分)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山水诗人,苏东坡对他推崇备至,评价其诗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陶、苏二人诗歌风格相似,都颇为豪放飘逸。
B.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写文章要言之有物、文以明道,其《师说》就是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现象而写。
C.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散文集《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命若琴弦》等。
D. 雪莱是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热情而富有哲理,想象瑰丽广博,代表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