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130字。

  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小说起源于说书,并不是什么高雅的事物。高雅的人当时都去写诗了。所以,小说自古以来地位低微,是“小道”“小技”,就连小说的作者本人,都羞于提及自己的写作,这就直接导致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白话小说,作者几乎都是存疑的。现在普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但也有人认为证据不足,作者有可能是曹雪芹的父亲,或者别人;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但也有人认为不是。《水浒传》《西游记》也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这些著名的小说,到现在都没弄清真正的作者是谁,就在于小说在古代是没有地位的,即便有人写了,也很少把作者的真实姓名署上去——说书、演戏、写小说,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不仅不能望重士林,甚至还会损及自己的声名。
  这种局面现在已经彻底改观,文学界近年独领风骚的多半是小说家,但不等于说小说就成了多优雅的文体了。
  说到底,小说还是俗物,也是和俗生活紧密相连的。小说贴近日常生活的末梢,既描写人生中吃喝玩乐、喜怒哀乐的场景,也记录个体的经历、遭遇和命运。一个没有俗生活之经验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曹雪芹如果没有大户人家的生活经验和成长记忆,他是写不出《红楼梦》的。
  因此,小说不应该拒绝俗事、俗生活,相反,只有以俗生活为底子,作家才能把一种人生写结实了。古人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话说的就是小说,而非诗歌。所谓“文不能通而俗可通”,更是说出了小说的实质,把小说名之为“通俗演义”,恐怕亦因此而来。
  关于文学的雅与俗之争,由来已久。多数人的内心,可能都会有一种向往世俗的冲动,俗只是不高尚而已,它的存在,并无什么罪过。给俗文学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认识,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走向多元、丰富。
  文学史不会因着写了张恨水,就变得俗气了;也不会因着写了金庸,就降低标准了。对俗文学一脉的正视,只会使中国文学的版图变得更加完整。
  梁启超曾说:“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自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何以故?俗语文学大发达故。”(《小说丛话》)这当然是夸张之辞,假若梁启超真这么认为,他就应该认可《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的价值,可他事实上是否定的,可见,何为俗语文学,至少梁启超本人在当时的认识是不明晰的。
  (摘编自谢有顺《“雅俗同欢”是小说的本源》)
  材料二:
  在小说、戏曲这类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中,也存在雅俗之分。清代的“花雅之争”,就是戏曲内部作为雅乐正声的昆曲与京腔等花部乱弹之间的区别。而笔记体小说的文言叙事与话本,章回的白话叙事之间也有雅俗的不同,《世说新语》往往就不会被视为通俗小说。雅俗之间可变通,而文体不是划分雅俗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小说而言,《三国演义》《红楼梦》是传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小说起源于说书,并不高雅,被认为“小道”“小技”,因而“四大名著”的作者都存在争议。
  B.尽管现在小说并没有被认为是多么优雅的文体,但事实上文学界近年来独领风骚的多半是小说作家。
  C. 在中国,也有作家通过写连载小说来获取收入,但把文学作为启蒙与救亡事业的新文学家不在此列。
  D.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小说有雅有俗,现今“通俗文学”被称为“通俗文艺”的说法符合时代潮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没有俗生活之经验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可证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B.中国有些小说被称为“通俗演义”,可能和“文不能通而俗可通”这句话有渊源。
  C.中国文学史上留有张恨水、金庸的一席之地,使中国文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D.文学领域的雅俗之分、雅俗之争只是针对作家群体而言,与广大读者没有关系。
  3. 下列选项中,能够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霸总”之类微短剧以不着边际的歪曲表达,传递错误价值观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
  B.小说《人世间》与时代同构,讲述三代人的成长史,探析平民命运,深受读者欢迎。
  C.韩国作家韩江借助梦境、记忆搭建的视角创作小说,获得了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
  D.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秀丽的山水,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4. 材料一中多次提到《红楼梦》,请找出两处并简析其作用。(4分)
  5. 请根据材料内容,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文学的“雅”与“俗”。(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王剑冰
  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子产死了。
  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像一场庄严的降雪。
  整个郑国哭成了一团。远远的还有一个人,哭得声泪俱下:“子产,古之遗爱也。”孔子一哭,树叶子就全落了。
  子产执政郑国政务那么多年,死的时候,儿子连安葬的费用都拿不出。郑国人自发捐献,男男女女,甚至有的解下身上的首饰。子产的儿子坚决不收,父亲在世时清廉,死后不能为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