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810字。

  安徽省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冬季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叙事学成熟于上世纪中期,其来源是俄国形式主义和欧洲的结构主义。其借用语言学的概念进入到文学文本的分析中,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指出支配所有文学产物的形式与意义的潜在语法。它主要研究叙述者类型、结构模式、叙事手段、叙事话语等。换言之,它并不按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来谈论叙事,文本也不是像后者那样关于生活和世界的虚构,而是某种系统化的形式结构。正是基于对结构模式和叙事惯例的分析,从而确定文本的叙事规则和语法。因此,叙事学本质上是探讨文学的叙事经验,对于文学批评与实践功莫大焉。但东西方的叙事传统、文化语境、文本生产、叙述模式和结构拥有巨大的差异,完全照搬西方的叙事学理论显然是越俎代庖。
  可以想见的事实是,西方叙事学研究很少涉及中国的叙事文本。只有少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转到中国文学的叙事。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美国学者浦安迪的《中国叙事学》。该书考察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明清时代的长篇小说,作者称之为“奇文书体”,也以此提出了中国和西方在叙事层面的不同:西方注重宏大叙事中整体结构的艺术性统一,相比之下,中国叙事则更强调文本内部的“细针密线”问题,这其实不是像西方那样关涉全局的叙事构造,而是探讨段落之间的细密关系的“纹理”。但同时,作者也认为,不应以西方的叙事标准来判断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后者是以反复循环的模式来表达人生经验。本书其实是作者20世纪80年代后期访学中国的讲稿,诸多关于中国叙事的问题并未充分展开,许多述评语焉不详,含糊其辞。如关于叙事“纹理”,作者更多指涉的是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诸人对于作品的批注和点评,以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显然很失偏颇。而只以明清时代的数部作品来涵盖丰富多彩的中国叙事,也显然过于取巧。本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视角,同时也是西方经验对于中国的想象。这些都值得今天学者深思。
  (摘编自张哲《在西学语境中构建中国本土叙事话语》)
  材料二:
  西方对中国叙事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早期,虽也有个别学者在著述中讨论中国小说中的问题,但总的来说,西方对中国叙事问题展开研究的时间,似应以1974年在美国召开的中国叙事研讨会为标志。在会议上,西方学者,也包括在国外工作的那些华人学者,在讨论中国叙事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来界定中国叙事。
  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依据西方文学传统对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叙事学在形成之初就受欧洲不同的文化思想影响,它能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对文学文本进行独到的分析。
  B.浦安迪对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指出中西方小说在叙事层面的不同,认为这些小说都是“奇文书体”。
  C.以西方叙事标准判断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必然存在偏颇,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中国叙事学》给中国学者带来的启示意义。
  D.中国叙事和西方叙事的功能和出发点是不一样的,中国叙事侧重“言志”和“载道”,西方叙事强调讲故事的形式与方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叙事学以某种系统化的形式结构来谈论叙事,呈现出有别于传统的文本形式。
  B.西方叙事学对中国文学叙事的关注较少,西方学者对中国叙事的研究也缺乏深度。
  C.中国学者对能否沿用西方叙事学研究中国叙事观点不一,西方学者对此观点一致。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西方学者对中国叙事的研究,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对中国古典文学中明清时代长篇小说观点的一项是(    )
  A.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以其去俱讫。”
  B.《红楼梦》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特别注重小说叙事的内部关系,前后衔接连贯。
  C.李汝珍的《镜花缘》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但全篇使用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来叙写故事。
  D.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让几个人物在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故事中,追逐自己的理想。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如何深入推动中国叙事学的研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军礼(节选)
  石钟山
  几天后,在路人的指引下,赵大刀和赵果相扶相携地终于到达了陕北。赵果的伤口已经好多了,她现在已经能跟上赵大刀前进的步伐了。当他们看见山峁上站在一棵树下的八路军士兵时,赵大刀的脚步踉跄了,喉头一紧,眼睛就湿了,浑身的力气似乎顷刻间被耗尽了,他摇晃着,醉酒似地向哨兵走去,这次是赵果在搀扶他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