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8780字,答案扫描。
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卷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生共荣。如何建构与时代审美和精神向度相吻合的文艺评论,当引起学界深入探索。
有效的文艺评论,不仅要植根于文艺创作实践,而且能够对文艺创作做出评判和预测。 自20世纪以来,西方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相继登上中国文艺评论的舞台中心。 毫无疑问,面对外来理论的本土化,重新语境化是一个多维而复杂的过程,它关乎文艺评论以何种文化立场来揭示、总结和预判文艺创作实践发展的现实与趋势,以何种主体问题意识切入文艺创作实践内在肌质的审美特性、文艺规律、精神内涵等。一方面,近百年来中国文艺创作实践波澜壮阔、风起云涌、复杂多变;另一方面,中国文论的累积性、推进性被学科知识的分立、隔阂有所阻滞,使得当代一些文论缺乏一定的知识融贯性,加之文艺作品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也绝不是仅仅依靠理性思辨就可以阐释明晰的。而且,当下有些批评家,似乎很习惯地把学术同艰深联系在一起,喜欢生拼杂凑或硬译照搬西方术语,层层包装成玄奥难懂的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艺作品,反倒为其设置了语言障碍。
我们在警惕文艺评论走向过度西化和学理化的同时,也要清晰地意识到,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表达空间的拓展的确带来了评论门槛的降低,但其间某些缺乏学理性支撑的评论也导致了文艺评论文体的失范,影响了当前文艺评论的严肃性和公信力。文艺评论是一项有难度的专业,它要求评论主体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以及审美能力,同时还必须遵循理论和思辨的基本方法,以提供价值判断和审美引导为最终目的,否则文艺评论就无所依傍,不仅失去了思想深度和说服力,更无法赢得读者的尊重。
文艺评论是理性的逻辑解析和思辨的建构活动。那么,讲究学理就非得板着面孔说话,就一定要估屈聱牙、令人读之无味吗?当然不是。好的文艺评论不是从一个抽象概念到另一个理论术语对文艺作品做阐释,它需要评论者带着鲜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去使其在
第 1页(共8页)
更大的范围内与读者进行有效对话。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之所以长盛不衰,正在于他没有故作高深,而是把艰深难懂、富有哲理意义的美学问题深入浅出地讲出来,让读者一日了然,心领神会。这种“以己度物”的方式,是以意会的、体验的方式去领悟和把握评说对象。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李健吾的《咀华集》等,都是以典雅优美的文字传达着学术的精髓,让原本枯涩的学术文字贯通着人生的通达之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之外见功夫,学理思辨之间无不充盈着灵动的诗性色彩。
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源远流长。无论是从《论语》《孟子》和《庄子》的对话(语录)体,到两汉的序跋体和书信体至南北朝的骈文和赋,再到唐宋论诗、元明清小说、戏曲评说,在审美思维、批评文体、范畴构建等诸多方面,它们的言说方式无一例外都带有鲜明的诗性特征。文论家们从“气”“味”“神韵”“风骨”“肌理”“情采”“性灵”等概念和范畴,凭借个人的审美感悟,来提炼和运用,凝聚着古文论家的诗性智慧和人生境界。虽然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思辨性不及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但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独特的审美感悟也是西方文学批评望尘莫及的。文艺评论的诗性与思辨形成渊源和文化背景,显示出中西文学批评本体精神的差别,这不是人为的区别,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诚然,文学理论并非依附于故纸堆的静态存在,而是灵韵生动、盘活历史的具象演绎。中国的文艺评论在汲取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理性分析与哲理思辨的同时,要将中国古代文论放置于现代视野中与现代语境相结合,追求异质同构,实现跨语际的多向交流,从而逐渐建构起一种更为复杂而具有张力的现代文艺批评理论。
(摘编自陈冬梅《漫谈文艺评论的思辨与诗性》)
材料二:
在文艺领域,人们有时候用“文艺评论”,有时候用“文艺批评”。 从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始,“文艺评论”在政策层面被广泛使用,“批评”则被视为内置于评论的功能之一。没有批评的文艺不是完整的文艺,没有批评的文化不是正常的文化。遗憾的是,当前文艺界掷地有声的批评并不多见,大量批评文章不受读者待见。 当批评成为没有读者的自说自话,也就失去了其效用。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光潜创建了“以己度物”的文艺评论方式,把艰深难懂、富有哲理意义的美学问题深入浅出地讲出来,令人心领神会。
B.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思辨性不及西方,但其独特的审美感悟却是远超西方文学批评的,这体现了中西文学批评的差异。
C.虽然钟嵘《诗品》对诗人的排序引起异议,但独特的体例和文笔却使其历经千年而不衰,这提醒文艺批评者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味。
D.文风问题首先是态度问题,批评家要端正态度,打磨文字,用优质的作品召回读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因表达空间的拓展而使得评论的门槛降低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艺评论可以缺少学理性的支撑。
B.文艺评论讲究学理,评论者要带着鲜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在更大范围内与读者进行有效对话。
C.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带有鲜明的诗性特征,凝聚着古文论家的诗性智慧和人生境界,被西方文论家借鉴与模仿。
D.采用与受众亲近的演讲体风格是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历经百年不衰的首要原因,这说明好的评论可以不用繁复生僻的表达方式。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只能以作品为依据。
B.有的评论家经常夸大共词地评论作品,不能客观分析作品的问题和不足,对当下的文艺创作介入较少,流于表层化。
C.王世德教授在《文艺审美学要重视研究新的网络文艺和手机文艺》一文中,论述了网络文艺和手机文艺的价值和审美特征,为文艺审美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
D.曹晓宏教授在尊重和理解批评对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理有据的学理评论,有赞赏,也有批评,体现了较强的思辨性。
4.当代中国文艺评论存在哪些问题?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第 3页(共8页)
5.为什么要重视中国文艺评论的发展?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李有才板话①(节选)
赵树理
隔了两天,广聚回来了,饭也没有吃,先到恒元那里报告。恒元躺着,广聚坐在床头毕恭毕敬地报告道:“所有麻烦,喜富一个人都承认起来了,县政府特别宽大,准他呈递悔过书赔偿大众损失,就算完事。”恒元长长吐了口气道:“也算! 能不多牵连别人就好!”又问道:“这次开会商议了些什么?”广聚道:“一共三件事:第一是确实执行减租,发了个表格叫填出佃户姓名,地主姓名,租地亩数,原租额多少,减去多少。第二是清丈土地,办法是除了政权、各团体干部参加外,每二十户选个代表共同丈量。第三是成立武委会发动民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