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080字。
2023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学科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6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途经川、青、廿三省,随后切开重重大山,蓄力北上。紧接着,从晋陕大峡谷奔涌而出,于河洛一带不断建造冲积平原,这里便是中原。最后,黄河携带着来自黄土高原的肥沃泥沙倾泻而下,成就了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这就是黄河,她与黄土高原一起“带来”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家园。
有了大河,并不一定能产生人类及文明。黄河,在当时就为人类起源做足了准备。首先,黄河本身就是“养料”。黄河上游兰州以上的河段被看作黄河的产水区,这一河段主要流经青藏高原。这里气温低,蒸发弱,因此降水大多转变成河流径流,黄河便在此段汇聚了大量的水。而黄河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都是用水区,虽然河南、山东的部分支流也给黄河带来了一些水量,但都是“杯水车薪”,他们每年的用水量远超产水量。在缺水的北方,黄河如母亲一般“滋养”了大部分的沿线省份,另一个绝佳的条件便是黄河流域的气候。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古代气候又比现在温暖,加之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是全年气温最高、光照最强、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多雨与热季有利于作物生长。此外,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肥沃、疏松,在这种土壤里,即使是木、石等原始的工具,也能发挥出媲美青铜甚至铁农具的耕作水平。
当黄河与气候、黄土搭好了舞台,人要作为主角开始登场,接下来他们便会上演序幕:耕种劳作。这
是黄河流域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农业起源,距今七八千年,黄河流域主要孕育以粟、黍主的旱作农业,而南方则依托长江出现了稻作的萌芽。稻作对水需求量大,古人控水能力不如现在,因此过去长江流域稻作生产不稳定。与稻作不同,旱作对水需求不大,适合黄河流域。此外旱作的流程技术更为简单,不需精耕细作。当时,黄河流域的先祖们还发明了许多适应旱作的工具,有石铲等生产工具、石磨盘等脱粒工具,可见当时原始的粮食生产加工已经出现。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黄河流域农业发展趋近成熟,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大型磨光石斧等磨制石器。
黄河流域农业的发达为文明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文明的雏形得以诞生。山西的陶寺遗址就是证明。陶寺遗址的耒耜上发现刻有文字符号,这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此外,陶寺遗址已经有了“都城”的雏形,这里的整体布局分不同功能区,如宫殿区、祭祀区、普通居民区等,意味着当时这里已出现了阶级分化。至此,黄河流域即将开启新的篇章—文明时代。
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文明并非一枝独秀,长江流域有良渚文化,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可谓“满天星斗”,直到夏商周之后,黄河文明才凸显出来,成为“众星捧月”般的主体文明。可以说,从夏商周到唐宋,黄河流域一直都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而黄河文明会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之一,与洪水有很大关系。一方面,4000多年前尧舜时期世界性的大洪水,导致氏族部落大迁徙,纷纷向黄河中游的高原山丘一带迁移,最终缔造了黄河中游文明的中心区,另一方面,洪水治理是大工程,需多人团结协作,更需强有力的组织来协调,在此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凌驾于一般氏族部落的权力机构,可以说,治水对夏朝的建立甚至是黄河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夏朝建立后,都城曾多次迁移,但都集中在今河南、山西中南部的黄河流域,随后,商取代夏,周取代商,但商周的都城都集中在黄河流域,三朝建都于此,文明代代相袭。三代文化以“礼制”为主脉,“夏礼”“礼”“周礼”一脉相承,“礼制”文化成为黄河文明的核心,也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之一。
(摘编自(黄河,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材料二:
黄河流经世界上最大、最厚的黄土高原,以及黄土冲积形成的大平原。在文明早期,的确有它的优势,但随着气候变迁,其缺点也逐渐显现。黄河流域气候整体变干变冷,降水多在夏秋之际,且集中于中游,加之中游植被破坏严重,土地大片沙化,大而集中的降水冲刷着疏松的黄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中游流速快,泥沙不易淤积;而下游流速慢,所以每年约几亿吨泥沙堆积于此。天长日久,河床不断抬高,逐渐形成“悬河”——河床要比两边的土地都高。随着河床逐渐淤高,河堤也得不断加高。在河南开封,黄河高出南岸八到十米,而三五层楼高的水都靠堤坝拦着。堤坝稍有损坏,后果就不堪设想。历史上黄河的决口几乎每年发生,一些人祸又加剧了这一灾害。黄河,似乎真的像母亲一样,逐渐走向“衰
老”。
那么,黄河的未来如何?黄河文明是否从此衰落呢?从过去的七十年看,黄河已进入了复兴阶段,首先,七十多年来,黄河保持了安流,没有再出现大的决口,其次是水土保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黄河流域中游的水土保持获得了成功。此外,还有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从上游开始修建了几十座大坝和水利工程,大多是发电、灌溉、防洪、防凌的综合利用,促使黄河流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自然环境也得到保护。随着黄河综合治理不断加强,黄河文明复兴便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再度充满活力,并永葆青春。
(摘编自《黄河与中华文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奔涌穿越重重大山、峡谷,最终形成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
B. 黄河流域有产水区和用水区之分,区别二者的主要标准在于当地是否有支流提供水源。
C. 陶寺遗址出现的文字符号和分不同功能区的“都城”雏形,证明此处诞生了文明的雏形。
D. 黄河下游形成“悬河”,与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土地沙化、下游流速缓慢等原因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流经区域的自然条件,对于该地区的降水能否转化为黄河水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B. 由于黄河流域的居民有着更强的控水能力,所以黄河流域的农业曾比长江流域更发达。
C. 过去七十年来对黄河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兼顾的。
D. 考察黄河流域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河流的兴衰是自然与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禹治理黄河水患,“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最后“方五千里”都得到安抚并来朝进贡。
B. 《汉书•沟洫志》记载,“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而河为宗”,历史上黄河一直被誉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
C.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黄河水系已具备了一定规模的水运能力,水运不仅加强了地区联系,还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
D. 唐宋时期,黄河流域的长安、汴梁作为当时全球范围内最发达的都市,其形成的城市文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4. 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将表格信息补充完整。
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为人类及文明起源所做的准备
自然条件 特点 作用
水量 水量充沛
①__________
气候 ②__________ 有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 肥沃、疏松
易于耕种
5. 人类活动在黄河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区别二者的主要标准在于当地是否有支流提供水源”分析有误,从文中看,上游兰州以上的河段被看作黄河的产水区,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都是用水区,支流不是区别依据。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向界碑
王族
命令下来了。
命令很简单,让汽车连派几个人去一号达坂,用红漆把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红。一号达坂在多尔玛边防连,汽车连上喀喇昆仑山时会路过那里,任务便落在了汽车连头上。
车队很快上路,早上出发,一路迅疾,跑了一天,才到了多尔玛边防连。
进入多尔玛院子后,排长田一禾抬头向上看了看,一号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