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9470字。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春景》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 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 ‘闹’字可用,则‘吵’字、 ‘斗’字、 ‘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先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B. “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 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 下列古诗句中,具有材料一中“通感”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B.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C.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D.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3. 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嵴楞楞如鬼一般。
  C.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4. 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 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4分)
  5.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 请简要分析。(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材料一:
  ①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 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②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的,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