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1576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
考试说明: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中华工匠史就是一部中华工匠的精神史诗。
夏朝时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品格的本源属性。“正”为王室官职,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守正。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守正的精神品格。
周代六官体系中,工官之冬官乃为司空。所谓“司”,即“管理”之义,表现了工官对国家事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工官的信条与宗旨是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少府”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它不仅有较强的中央集权性质,还体现了国家对工官的政治立场以及民本态度。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演绎出较为齐备的工匠文化体系性结构、要素和内容,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
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工匠精神。大唐的文化气象建立在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唐三彩、唐金银器、唐刀、唐镜等折射出唐代工匠精神的光芒。唐物的定名也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如“库路真”漆器显示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态势。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创新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
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转型时代的新精神品格。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等得到发明和应用,涌现
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当然,他们也没有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譬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在宋刻雕版一片繁华中窥见“死板”的缺陷,开始进行“活板”试验,最后改进了雕版印刷工艺,展现了宋代工匠的创新精神。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经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明清时期,在工部制度的推动下,中华工匠精神出现了垂范后世的品格典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伴随明代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对工匠制度的不断调整,工匠群体的处境也在不断变化。明早期的工匠制度主要承袭元代,工匠群体以世袭匠户为主,处境极其困苦;明中期国家对工匠制度有所调整,工匠群体以轮班匠、住坐匠和军匠为主,工匠处境略有改善;明晚期的工匠制度较为松散,工匠的处境较为宽松,工匠群体中文人突起;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主动适应日常化和人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诞生了漆工黄大成、木工蒯祥、瓷工童宾、军匠杨埙、雕工鲍天成等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明代工匠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向。
至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一大批思想家天力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的科学精神,出现了罗盘匠吴鲁衡、针神沈寿、发明家黄履庄等一大批中华名匠,他们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精神品格。
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中华工匠精神根于工正,立于司空,臻于工部,在制度涵养中铸造民本精神内核,在人文情怀与崇尚科学中冶炼出至善求真的精神典范。中华工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实践者、体现者,他们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体现。
(摘编自潘天波《中华工匠精神品格》)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车正、陶正是我国古代官职名称,其中“正”是“规范、标准”的意思,此命名方式显示出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本源属性。
B. 唐朝的器物命名蕴含丰富的时代信息,我们可从“库路真”这种漆器的命名中看出当时我国南北文化的交融态势。
C. 宋代是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转型时期,所形成的新精神品格促使宋代出现大量名匠,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
D. 在众多思想家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学精神这一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们也与时俱进,形成了新的精神品格。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的“少府”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反映出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管辖范围也更为广泛,体现出国家对工匠的重视。
B. 明代后期,如果工匠的困苦处境没有得到改善,没有大量文人加入工匠队伍,也许就不能形成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
C. 罗盘匠吴鲁衡、针神沈寿、发明家黄履庄等中华工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行者,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D. 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涵育、发展和我国国家制度的推动密不可分,从工正到司空、少府,再到工部,都推动了工匠精神的发展。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我国工匠具有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鲸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堵”为“导”,经过13年的奋斗,最终完成了治水大业。
B. 车正奚仲观察到百姓在路上搬运货物非常困难,发明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引重致远,解决了交通落后的问题。
C. 蔡伦革新造纸工艺,用树皮做造纸原料,开创了近代木浆纸的先河,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途径。
D. 陆子冈被誉为“治玉圣手”,他一改匠人地位卑微的传统,将自己的名款刻印在玉器上,使匠人地位得以提升。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犹如一幅中华工匠精神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作者依循历史脉络,从夏朝“正”官起始,详述各朝代工匠精神变迁,如唐代器物闪耀创新光芒、宋代迈向理性美学。论证严谨,以制度更迭为经,名匠事迹作纬,编织起传承体系。既凸显国家制度涵养之功,又展现工匠群体智慧,让读者深感中华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所形成的新精神品格促使宋代出现大量名匠”错误。原文第五段是说“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即先有众多的名匠,后才有新精神品格的形成。再由原文“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经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可知,宋代工匠精神是走向成熟,而不是“转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的遐思
胡竹峰
唐人木雕或铜铸鱼形信符,人称鱼符、鱼契、鱼书。《旧唐书》记载,说高祖改银兔符为银鱼符。取鱼之众,鲤强之兆也。李鲤同音,鲤强则李唐强。当时有律法,渔家捕获鲤鱼也要放生,不得吃,卖者杖责六十。鱼符和虎符形制类似,剖为两半,双方各执一边,作为凭信。
鱼符见过几枚,不及虎符有生气,倒是灯会里的鱼灯惹人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