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7860字。
2024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准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试卷共21道题,考试时量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
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的谋生离不开种地,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 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 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此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 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特色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内容与脉络。
B. 本文主要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例如第二段中“农业”与“游牧业”“工业”的对比,论证了乡土社会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C. 第四段由人和人空间的关系进而论述“熟人社会”的特征,从而推出乡土社会的又一特性,即靠规矩而不是法律来维护信用。
D. 文章结尾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时面临的实际问题,引导读者结合当下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思考。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去乡村,乡村几乎跟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联,乡村也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B. 新型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学习新理念、掌握新技能,不断追求进步,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C. 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 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的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等。
4. 从下面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揭示的“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分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解析】
【导语】这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土社会的特征及其变迁与发展。《乡土中国》深刻剖析了乡村与土地的依存关系、“熟人社会”以及规矩信任体系,但也点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不适。《乡土中国》偏学术理性,而《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则聚焦现代化变局中的乡村角色,凸显其稳定和文化意义。《乡村振兴要靠“新”》则侧重实践层面,强调农业革新、美化环境与人才培养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三者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面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的谋生离不开种地,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错误。根据“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可知,城里人认为乡下人“土气”更多的是从外形上讲,“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不是城里人的看法,是作者观点。
B.“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错误。材料一指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可见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是“变态”。
C.“因此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错误。材料一提到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但“生于斯、死于斯”是因为地方性的限制,而不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熟悉”。“熟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征,而不是乡土社会成为“生于斯、死于斯”社会的原因。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山兄弟
卞毓方
天生一个小可怜。貌似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但头顶光光,一毛不生。眼皮耷拉,遮住瞳仁,仅仅露出一条缝,乡人形容是用芦柴篾子划的。个头矮小,六七岁了,看上去只有三四岁,走路倒蛮快,落地无声,穿檐过屋如风,状如小老鼠。衣服嘛,衫不像衫,裤不像裤,是他娘捡邻家孩子穿剩的破烂。老家是阜宁陈良,三岁时,也就是1953年,随父母搬来合德。都说这是新兴的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