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680字。

  陕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以下简称《汉字中国》)真实呈现了汉字悠久的渊源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我们的文明为何从未间断?这与汉字密切相关。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显性标志,是根植于深处的文化基因。《汉字中国》一书用上下8000年的考古和传世文物,讲述汉字起源、发展和流变,展现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也展现了汉字与中华文明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一部看得见、摸得着的汉字发展史,从文字的角度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
  《汉字中国》学术品位高,定位准确,措辞严谨。全书图文分为源、远、流、长四部分,“源”部分以“星火燎原”开头,从舞阳“目”形刻符到石峁人射马石雕,呈现多种载体上的刻画符号与图画。开篇第一物就是“刻符龟甲”,距今8000~7000年,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表述很精当。当今有些人为了流量,为了满足以悠久为荣耀的感受,就以此为依据断言汉字有八千年历史;而另外一些人认定文字的本质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为并不能确定这个符号是否与语言有关,便认定它不是文字。说它是文字自然证据不足,说它不是文字理由也不充分。我认为,该书称其为“刻符”很精确,一段简洁的说明很有学术内涵,暗示了这种刻符与商代的甲骨文之间可能存在渊源关系。我很赞赏这种谨严和有限度的推理。至于说石峁遗址人射马石雕中的图画是汉字的源头之一,“射”字可能就是由之发展而来,也是精当之论。
  汉字的起源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的探源。这些原始刻符、图画,哪些先发展成为文字,把满天星斗的远古文化凝聚为中华早期文明,有待更多的材料去证实,也有待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星火燎原”一节篇幅不大,却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其他各篇各章,也精彩纷呈。
  《汉字中国》充分展现了汉字之美。世界上的各种文字都努力追求书写美观,但只有汉字发展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秦篆汉隶、魏碑唐楷,李斯蔡邕、褚遂良颜真卿、赵孟頫董其昌,众体皆备,大家云集,书中收录的各个时代的书法作品,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神韵,可以感受到其中蕴藏着的中国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与爱美之心。艺术家、书法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
  《汉字中国》面向广大读者,雅俗共赏。虽然我们日日不离汉字,但一旦上溯历史,从繁体到小篆再到吉金甲骨古文字,就变成了渐行渐远渐深奥的学问。大众一方面对进一步了解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无法面对象牙塔中学问的深奥与晦涩。于是,想了解汉字的海内外读者都希望能有一些易懂有趣、有真知的好书。我们太需要面向广大读者的汉字文化读物了,《汉字中国》就是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
  《汉字中国》的设计与装帧非常精美。书是看的,尤其是博物馆图录,更是让人赏的。《汉字中国》的封面深蓝底红字,典雅端庄,“汉字中国”四个大字竖排,中间嵌着一个烫金的“目”形,正是七八千年前的那个舞阳龟甲刻符,好像洞察一切,又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了解远古的天窗。自左向右读是“中国汉字”,是书中的内容;自右向左读是“汉字中国”,别有深意。书中的一些对折长幅,让读者可见艺术品的全貌,大饱眼福。作为一个研究汉字的学者,拿到这本书,爱不释手,可阅读、可欣赏。
  (摘编自李守奎《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赏读〈汉字中国〉》)
  材料二: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概括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具体到“形美”,启功说得更详细明了:“汉字形体,当然最初仅只是生活中使用的符号,用它的人又不断地在使用中把它美化。为了使用的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有作为其显性标志的汉字,而《汉字中国》就从文字的角度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
  B.有人断言汉字有八千年历史,材料一虽不认可他们“为了流量”和“为了满足以悠久为荣耀的感受”的态度,但认可他们的结论。
  C.“汉字中国”四个竖排大字中间嵌的烫金的“目”形,就是距今8000~7000年的“刻符龟甲”上的“目”形刻符。
  D.一些形声字不易分辨出声符或义符是什么,会影响到人们对汉字构意的理解,这是我们先民追求字形美而付出的代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所述“射”字可能由石峁遗址人射马石雕中的图画发展而来,也可说明《汉字中国》的作者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谨严而有限度的推理。
  B.材料一使用“非常精美”“大饱眼福”“典雅端庄”等词语,表明《汉字中国》的设计与装帧很考究,相信它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材料二引用鲁迅和启功等名人的言论,以论述汉字形式和内容兼美的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从材料一介绍《汉字中国》一书,到材料二论述“汉字字体演变”,可以看出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鲁迅说的“三美”标准的一项是(   )
  A.“家”字,房屋下面一头猪,意味着家里有了猪就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这个字让人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安全感。
  B.对联讲究仄起平收,如“盛世千家乐,新春万户欢”中,仄声字“乐”短促有力,平声字“欢”舒缓悠长,读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谐。
  C.古代文人书写底蕴深厚,提笔落笔,墨色在纸上浮现,笔法时而轻柔,时而迅疾,用功力表达汉字的深厚刚劲。
  D.“田”字就像一块块整齐的农田,横平竖直,方正有序,既体现了农耕文明的特色,又让人感受到一种秩序和谐之美。
  4.《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赏读〈汉字中国〉》对读者了解《汉字中国》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5.两则材料都谈及“汉字之美”,请分别指出其各自的侧重点,并分析二者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董师傅四十岁才结婚生女,只可惜妻子得了产褥热,产后两天就过世了。董师傅一个人把女儿养大,等董慧文毕业做了教师,自己过了六十岁便告老退休。虽然退了休,他在厨房里也教成了一两个徒弟,但是政商两界,很有几位耆宿记着他做的菜,逢年过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