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520字。
吉林地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题
说明: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1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作答,超出区域所写答案无效;在试卷上、草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走红,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故宫文物修复师。55岁的王津师傅是他们的代表,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
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
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成就无数工匠大师。如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几乎全靠手工制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没有其儿时就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一直努力,当然就难以成为一名大师。
像过去,一个学徒工,要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学上十多年才能出师。此中之艰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
即使到了当代,像瑞士的钟表工业,意大利的一些制鞋业,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就是因为机器的流水线上,很难达到工匠手艺之精致的程度。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这体现了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谧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
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更为匆匆。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更需要有时能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
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其实成功正在一步步逼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让技艺超凡脱俗,令手中精品迭出,成就更多传世经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不息。如果大家都能多一些安静中坚守的工匠精神之底色,就能更多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态,让我们的人生,更为从容淡定;让我们的工作,更为细致入微;让我们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摘编自陈怀瑜《“安静与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
材料二: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翻译、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就非凡的工匠技术,天赋与后天的努力,二者不可或缺,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
B.在当今,人们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成为工匠坚守传统工艺的重要精神支柱。
C.“守破离”三位一体,以理想、思考、创新为重要素养,可为所有行业的匠心之道。
D.两则材料以“工匠精神”为话题,前者强调坚守的意义,后者还阐释了创新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有“慢”的行为都是质变的基础,必须允许它们的存在。
B.名利是干事到“极致”的绊脚石,工匠精神与之完全矛盾。
C.因前人的技艺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寻求“破”的横向进步。
D.“离”可能会遭受到同行的攻讦,这时也需“守”的精神。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绒花非遗传人将水墨画表现方式与绒花制作手艺巧妙结合,设计出诸多备受当下喜爱的新样式。
B.吴书瑞“十年磨一剑”,深耕古建筑彩绘修复领域,探索并掌握了“点睛”技巧——沥粉工艺。
C.袁隆平顶着来自权威学者“对遗传学的无知”的指责,依据实践,成功研究出优势杂交水稻。
D.画家李方玉在临摹真迹的基础上,不断观察写生,画出有新面貌、新意境、新情趣的竹画作品。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分别如何体现“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新闻品格。(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请谈谈两则材料对青少年自身成长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到都市里去
萧红
临走时妈妈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并且说:“你把这个带去吧!放在包袱里,别叫人给你抢去,娘一个钱也没有。若饿肚时,你就去卖掉,买个干粮吃吧!”走出门去还听母亲说:“遇见日本子,你快伏在蒿子下。”
金枝走得很远,走下斜坡,但是娘的话仍是那样在耳边反复:“买个干粮吃。”她心中乱乱地幻想,她不知走了多远,她像从家向外逃跑一般,速步而不回头。小道也尽是生着短草,即便是短草也障碍金枝赶路的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