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100字。
湖北省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高二期末联考
语 文 试 卷
2025.1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项根基性、核心性要素。 因为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也是最能体现现代性精神和追求的至高价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由价值的基因、根芽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的个人主体性思想中存在着自由价值的基因、根芽。
黑格尔明言:“自由正是在他物中即是在自己本身中、自己依赖自己、自己是自己的决定者。”自由的这个涵义就蕴含在孔子的“为仁由己”思想中。《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孔子看来,一个人选择仁、践行仁,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不是由他人决定的。 显然,孔子说的“由己”,就是自由。“为仁由己”就是孔子的自由价值观。
孔子在“为仁由己”命题中对作为自由价值主体的“己”的自觉和肯定是在以下三种意义上呈现的。
“为仁由己”中的“己”,是与他人相区别的自己,这是从人己关系肯定作为自由主体的自我。在人已关系中,当“己”受他人支配、指使、决定的时候,“己”就会失去主体性,成为受动的、被动的人。一个人是否要选择仁、实行仁,不是由他人决定的,而是自己决定
高二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
的,由此可见,“为仁由己”说出了自由的基本含义。美国汉学家狄百瑞指出:“‘自由主义’这一名词侧重在个体的自主性,也就是说人可以顺着自我的性格倾向而行。”个人对善的选择不受他人决定和驱使,这是对自由主体、自由本身的自觉和确认。
“为仁由己”中的“己”,是与“感性的己”相区别的“理性的己”,这是从自然自我与精神自我相区别的意义上肯定作为自由主体的自我。“克己复礼”中的“己”与“为仁由己”中的“己”不是一个“己”,前者是“感性的己”,后者是“理性的己”。 “克己”实际上是用理性的己来克制、约束感性的己。朱熹在解释“克己复礼为仁”句时说:“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孔子既讲“克己”,又讲“由己”,说明孔子是把“己”分为“感性的己”和“理性的己”的。这个区分极为重要,说明己、个人是一个“一体双元”的存在结构。
“为仁由己”中的“己”,是具有对仁、善欲求能力的能动主体,其能动性、主体性表明“己”能够成为自由的主体。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一种根本能力,这就是人所特有的辨别善、追求善的能力。康德将此称为人所特有的“欲求能力”。“为仁由己”思想中蕴含着“己”是具有欲求能力的主体。钱穆先生说:“行仁道当由己,不由人。克己,由己克之;复礼,亦由己复之。能克己,斯能由己矣。所以欲克己,即为欲由己。而克与由则分指两项工夫。”中国哲学中的工夫观念同马克思的实践观念是有相通性的,实践体现着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精神。
综上,“为仁由己”中的“己”就是自由的主体,“为仁由己”就是孔子的自由价值观。正因为儒家重视“己”,所以钱穆说中国文化同样是个人主义的文化。他说:“中国人不称个人,而称为‘己’。乃谓一切道德责任全在‘己’。故‘为己之道’、‘为己之学’,实即中国之个人主义。”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后来人们称儒学为“为己之学”。 这都显示了儒学重视个体自我,重视自由主体,重视自由的内在精神。
(摘编自刘进田《孔子“为仁由己”主体性思想与自由核心价值观之通契》)
材料二:
孔子思想的核心,一般都说是“仁”。 《论语》中提到“仁”一百多处,表述各不相同。现代学者分析、比较、综合下来,认为两处最重要:一是“为仁由己”,把自己当人;一是“仁者爱人”,把别人当人。
《论语》中有一些非常有精气神的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性要素,因此自由最能体现现代性精神和追求的最高价值。
B.从人己关系来看,“克己复礼”的“己”是感性的自我,而“为仁由己”的“己”是理性的自我。
C.《论语》中多处提到“仁”,但表述不一样,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为仁由己”和“仁者爱人”最重要。
D.孔子的一生,就是个人奋斗的一生,他很少依赖传统的社会组织,敢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选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学中的“工夫观念”注重社会实践,体现主体性精神,可见中国哲学是一种重实践轻理论的学问。
B.钱穆认为中国文化也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这种“个人主义”与现在一般所说的“个人主义”涵义并不相同。
C.亚里士多德关于“人”和“手”的著名比喻,可以说明古希腊的人其实是比较讲究集体主义的。
D.春秋战国时代的很多士人都有在他国任职的经历,他们可以在这种经历中寻找自己的生命价值。
3.下列《论语》中的句子,最适合填在文中横线处的一项是(3分)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D.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材料一中,作者既引用了一些中国学者的话,又引用了一些外国学者的话,这种中西兼顾的引用方式有什么好处?(4分)
高二语文试卷 第3页(共10页)
5.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496年,孔子因与鲁定公政见不合,离开鲁国,率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等国,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但他的政治抱负在这些国家未能得以完全实现,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古代文献整理。请结合材料一、二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夜晚,董家渡口江风萧瑟。黄浦江上这一段,船只不多。因为没有灯火,对面塘桥的沿江岸线已辨认不清。董家渡外马路上,停下一辆汽车。过了一会儿,有人打开车门,先下车的人是卢忠德。
陈千里躲在一家木行仓栈的平房顶上,手里拿着一副望远镜,远远地看着卢忠德。借着路边灯光,他认出了随后下车的浩瀚同志。
陈千里开始快速奔跑,趁着夜色跑到江边,纵身跃入寒冷的黄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