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766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武汉市江汉区学区四校联盟九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2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松弛感”是个什么感?
  ①最近夸一个人,得说他有“松弛感”。“松弛感”变成全网热词,起源于一位博主旁观的一次经历:碰到一家人出门旅游经历行李全部被退回的遭遇,竟然全程没人紧张、生气、急眼,而是重新安排好行李后继续开心聊天。博主对于“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的感慨,引发了很多网友对原生家庭的吐槽:时刻处在“备战”状态,事情一超出计划就情绪崩溃,小时候吃饭掉个勺子都要挨骂……一时间,人人羡慕“松弛感”,人人想要“松弛感”。
  ②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弛感”从来不是主流。我们被告诫“独处守心,群处守口”,强调时刻要有“忧患意识”,要常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有秩序、守规矩、能自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但它同时也有显而易见的“副作用”,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够放松。
  ③于是在这次关于松弛感的讨论中,许多人都追溯,自己的紧张感就是从原生家庭中来。当然除了文化传统,父母一辈普遍不放松,也和经济条件相关——紧紧巴巴半辈子,斤斤计较、生怕浪费;任何的突发事件,都意味着额外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足够的松弛感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它的底层逻辑在于“不匮乏”。
  ④今天,经济条件已经大幅度改善,但那种留存在记忆中的匮乏感,无意中影响了下一代。面对失手打碎的碗,即使深知绝对买得起,但听到碎裂声时下意识的紧张、无意识的负罪感,都在提醒我们过得不够松弛。从这个角度讲,充分地讨论一次“松弛感”,不妨当做一次全面的心理疏导,让人们有意识地区分哪些是不必要的紧张。
  ⑤但现在关于“松弛感”的讨论,似乎有一点点偏激:“太用力的人走不远”“有松弛感的女生才迷人”……对“松弛感”的叫好,对“用力过猛”的嘲笑批判,让部分人对自己的“不松驰”感到羞耻。
  ⑥这实在大可不必。当“我想松弛”的念头,变成了“我怎么就松弛不起来”的焦虑,许多人不自觉地“被松弛”,不敢表现得努力,不敢表现得在意,一定要看上去“毫不费力”,这其实反而变成了另一种“用力过猛”。
  ⑦事实上,有些人的“松弛感”是天生的,纯粹就是“心大”;同样,有些人的“不松驰”也是必然的。为了达成目标,一点一滴争取、一手一脚打拼、苦心孤诣、步履维艰的人是“松”不起来的,对于天生的“卷王”而言,顺应本心的“卷”,才是他们的“松弛感”。松还是不松,从来没有标准,也不需要标准,它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不需要标榜信条,也不需要打造人设。
  ⑧互联网总是这样,今天刮起一股“松弛感”的风,明天说不定“猛而无憾”就冲上了热搜。真正的松弛感不需要网络热词的规训。如果时时刻刻以“松弛感”们来对照自身,不仅容易陷入焦虑,而且也会丧失自己的风格和优点。
  ⑨其实,不去刻意追求松弛感,才是真正的松弛感。
  1. 下列对“松弛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松弛感”成为全网热词体现出很多人对原生家庭不满。
  B. “松弛感”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且具有明显缺陷。
  C. “松弛感”不足的产生与经济困难导致的“匮乏感”有关。
  D. “松弛感”不足常体现为下意识的紧张、无意识的负罪感。
  2. 作者认为现在关于“松弛感”的讨论有一点偏激,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 对“松弛感”的刻意追求使人们无法真正松弛下来。
  B. 每个人个性不同,不一定都适应“松弛”的生活。
  C. “松弛感”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无法也不必统一。
  D. 互联网变化无常,对“松弛感”的讨论转瞬即逝。
  3. 读⑦⑧两段,说说对于“追求真正的松弛感”的人,作者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孩子能为家庭创造什么?
  ①这个暑假,桔子完成了一桩心愿。
  ②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她因为八门功课平均分在九十以上,被评为校三好学生,获得学校奖励的六百元奖学金,这笔钱打到她的卡上,是她银行卡开通后收到的第一笔钱,也是她人生第一笔奖学金。这笔钱到账后我问她怎么处理,她说:“我准备分成两份,三百给外婆,三百给爷爷奶奶,他们三个年纪都很大了,我想让他们花花我赚的钱。”
  ③我举双手赞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