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470字。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共享”一词在当今中国社会日益流行,这或许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事实上,与共享有关的话语形式在中国古已有之,相关社会实践亦堪称丰富。
大致说来,中国社会的共享传统是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的,并自西汉以来受到以儒学为主体的礼治教化模式的持续塑造,使得礼治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中国文化政治模式的运行机制。历经近现代社会的变迁,这一共享传统并未完全消失,其精髓仍在当代中国特别是乡村社会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很重要,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传统在乡土社会发挥的效力更大。
B.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小,连人们获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经验”很值得信任。
C.礼,同道德一样,靠的是社会舆论,是人们的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一种秩序。
D.当今社会出现的“社会分离”现象,与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有关。
2.下列对“礼”“礼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法律都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乡土社会不是“法治”的社会,而是“礼治”的社会。
B.“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在教化中使个人产生敬畏之感,进而主动服从于礼。
C.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一种秩序,所以“礼治”不是因个人好恶而进行的统治。
D.礼治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源于西汉以来以儒学为主体的礼治教化模式的持续塑造。
3.下列选项所体现的理念符合传统礼治的一项是( )
A.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B.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C.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
D.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
4.两则材料都用到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意图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阅读材料二,分析当代乡村社会中“礼治复兴”现象出现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的冰糖葫芦
力歌
寒冷的冬夜,在城市一隅的建筑工地旁,孤零零地停留着一辆卖糖葫芦的三轮车。车旁站立的人,为了抵御寒冷,身着棉毛制品全副武装,仿佛是堆在那里的包裹。
这里曾是闹市区,有许多老式建筑,住着大型国有企业的职工,他站立的区域是各种门市的商品街,尤其到晚灯亮起时分,便人潮涌动,百业兴旺。
他一直在这里卖糖葫芦,那时他刚刚下岗,没有其他出路,便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