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250字。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方志是我国起源最早的史学形态之一,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血脉。正因如此,很长时间里,从官方到民间,对方志编修均极为重视,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志书。
志书编修是一种公共行为。编修志书是人类传承文明、存续文化、贯通历史的内在需要。志书编修者不仅在资料和社会之间搭建起“理解”的桥梁,通过文本呈现,构建以社会为对象的公共产品,而且还搭建起今人与后人对话的桥梁。从本质上看,志书在人与人、现实与未来之间开辟出可共享的精神场域。当人们拿起一部志书的时候,内在地蕴含着从中获取确当知识以及清晰且有说服力的判断的精神需求。
志书所具备的客观属性,使其扩展出六个方面的价值维度。一是全面性,即志书所载内容具有应有尽有的价值维度;二是系统性,即志书对于内容的安排有体有用、体用结合,具有逻辑秩序;三是准确性,即志书载录不仅直书其事,而且能够做到事实与真实的统一;四是记述性,即志书以述而不作为特点,但内在地蕴含着以“述”为“作”的特质;五是资料性,即志书在史学系统中不仅被视为资料,而且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因而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六是工具性,即志书具有备询查问的工具书功能。
还需要讨论一下志书的载录功能问题。载录是志书的核心功能,志书向来都是追求有意义的载录,也就是把各种事件都联系起来加以叙述。因此,载录也是一种叙述方式,意味着载录对象的固定化、秩序化和知识化。载录完成的时候,载录对象即被转化成文本,其中凝结着志书编修者的立场、理论和思维过程。
(摘编自李红岩《新时代志书编修三题》)
材料二:
“中国之志”是世界各个国家与民族记载和传承历史方式的唯一中国表达,“中国之治”是世界所有国家治理社会的独特中国模式。“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世界四大古文明之所以唯有中华文明传承千年,至今不辍,原因之一就是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其编修既关乎历史传承,也关乎着民族文化基因与血脉的存续。
B.志书编修者通过文本呈现来构建社会公共产品,有望开辟人与人、现实与未来之间可以共享的精神场域。
C.志书具备系统性、准确性、资料性、工具性等多种价值维度,能够作为查问的工具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
之大谱。
D.在记录与书写新时代的过程中,地方志工作者应深刻描绘历史变革并传承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书应能满足读者想从中获取确切知识以及理性判断的精神需求。
B.志书的载录功能关注事件间的联系,它能体现编修者的立场和思维。
C.地方志形成独特的编纂体系是因为从先秦到明清都受到政府重视。
D.地方志为中华文明的制度和文化传承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记述载体。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华阳国志》记述了秦岭以南及川滇黔一带地理生态和物产资源的情况。
B.《十八洞村志》记录了苗寨在精准扶贫政策引领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C.《宁国府志》收录了安徽宣州附近“三山三水”的位置并摘录有关诗文。
D.《元和郡县志》记载了唐代行政机构设置、官员的选拔和地方自治的推行。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阐述“中国之志”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国之治”所承载的使命。(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的黄河我的城
麦苏
1960年的冬天,极寒极冷。
像邵中诚这样大半时间都要在黄河上工作的人,可以说是拿命换饭吃,工资不低,但养着一家四口,他媳妇儿的肚子里又怀了一个,有多少钱都是不够用的,必须得仔细算计着花才行。
他憨笑一声:“我把炉子生起来,给你做个红糖炖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