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950字。

  安徽省蚌埠市A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处于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时代,他们对于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十分关切,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智慧之谈。提到人类的和睦,人们总是会首先想到孔门“和为贵”的名言,无论是个体间的矛盾、族群间的冲突,还是国际间的纠纷,当和解的曙光出现时,总是以“和为贵”作为解决纷争的最高原则。孔门的这句名言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讲的:“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在这里,“和为贵”是“礼”的运用,用现在的话讲,主要是以社会规范为制约,无论大小事体都要做得合适恰当(“小大由之”)。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同的问题,本来就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公共论题,“和”作为认识论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西周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春秋时的晏婴用“和”指不同事物相成相济的词义,引申而指“可”与“否”的相互统一,明确提出言论开放的主张。不过,孔子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他与晏婴在这个问题上持着不同的看法,将“和”的相成相济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礼制体系中来,认为君子求和,是在一定的原则“礼”之下,而小人的“知和而和”,是为和而和,“不以礼节之”,是君子所不取的(“有所不行”)。
  孔子主“仁”而言“和”,但都是在周代礼制的大前提下。而墨子是周代礼制文化的反对者,他对宗法制度在政治上的弊端有敏锐的观察,指出“亲亲”的政治体制是造成“骨肉之亲,无故而富贵”的根源;他反对世袭制,主张“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墨子同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字在《墨子》中约三十见,超过《论语》《孟子》的总和。墨子提倡兼爱,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推广爱心,“上下调和”,则小至父子兄弟可以齐心协力建立美好生活,大则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和睦稳定。墨子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社会哲学家,在当时的割据战乱局势下,他不仅迫切地期望着一国的安定,“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而且期待四海之内都能再现升平,“天下和,庶民阜”,“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同时,他还反对霸权,指斥大国借用各种说辞干涉、侵略他国的行径(《非攻》“必反大国之说”)。
  韩非子与墨子一样用“上下调和”来描述理想社会,但他的视角与各家不同,强调“刑名参同”才能“上下调和”;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法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这一主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纵观诸子,无不在人文社会的基础上重视“人和”的重要意义,而道家对“和”的重视则更具丰富的含义。道家的“和”不仅讨论人际的和谐,还外延到宇宙的秩序与和谐。《老子》一书言“和”凡八见,同于《论语》,但比《论语》内容上更为哲理化。首先老子在宇宙生成论提到“和”的重要性。《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这一章的哲学含义,历来有多种解释,但将万物负阴而抱阳释为道或万物本身即蕴含着两种对立的原质或势能(阴、阳),则是道家各派以及承袭道家这一观点的儒家学派都共同接受的说法:阴阳本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它们相互交通之后,则形成了一个新生的和谐体。这也是老子相反相成思想的体现,老子的这一思想,两千年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文化数千年的发展,民族生命力的绵延实有赖于文化的凝聚力。诸子的和谐观,是促进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陈鼓应《道家的和谐观》)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把“和”看作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完美秩序,和平、和睦、和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庸》有言,“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法则。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于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时代,先秦诸子为维持人间和谐,留下了许多智慧,其中“和为贵”成为人们解决纷争的最高原则。
  B.墨子认为只有推广爱心,“上下调和”,才能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进而才能使社会和睦稳定。
  C.与墨子“兼爱”观点不同,韩非子主张只有重视法治,才能形成“上下调和”的理想社会。
  D.《中庸》中所强调的“守中致和”思想,主张在守住大本大源的基础上,彻底解决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异,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和”的问题上,孔子与晏婴主张言论自由的观念不同,他将“和”的相成相济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礼制体系中来,反映了孔子对于“礼制”的重视。
  B.“和”字在《墨子》中约三十见,超过《论语》《孟子》的总和,说明墨子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
  C.道家既讨论人际和谐,还外延到宇宙的秩序与和谐,说明道家对“和”的内涵理解比其他诸子更加丰富。
  D.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我国一系列的外交政策,我们坚信中国必将打破“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文化霸权,成为人类和平事业发展的精神指引。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守中致和”观点的一项是(    )
  A.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B.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C.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D.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
  5.当今世界动荡加剧,冲突不断,中华文明中“和”的理念可以为人类解决这一时代难题提供哪些有益借鉴?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