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32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②“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③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④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⑤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①“修辞立其诚”一般理解为修养问题,实际上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道德修养的问题,还有动机与效果、形式与内容、主观行为和社会实践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其实“立诚”这一准则把修辞活动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用真话沟通理解,以达到最终的交际目的;二是用浮华之辞蒙骗对方以达到交际的目的。20世纪上半叶,一批崇尚传统和借鉴国外修辞学的学者展开了新旧两派的斗争,这时主要借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含在中国传统典籍里的很多原则,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仍值得肯定并加以遵循,“立其诚”便是其一。
B.文学不是用于展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但依旧能感动人心,前提是其必须要有显示事物现象本质的内容。
C.中国传统的修辞学重视人情、伦理等整体的把握,具有和合会通的人文精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
D.修辞求“美”需要结合认知的“真”和伦理的“善”,实用修辞学、公关修辞学、辩论修辞学等都以“诚”为准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要保持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相较于他要保持言论与其行为的一致,会更加难以实现。
B.为了达到最终的交际目的,用真话沟通理解和用浮华之辞蒙骗对方的修辞活动都体现了“立诚”这一准则。
C.得体性等原则的产生,与人类思维和认知领域发展,以及人们对语言实现最大化的社会功能的重视,密不可分。
D.修辞的本质是言语交际活动中话语调控行为,交际过程中人们会借助转喻或隐喻处理新信息,但应当追求真实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第④段画横线部分观点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B.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王祁《竹诗》)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D.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从“修辞立其诚”入手展开论述,请分析两则材料有何共性与差异。
5.司马迁作为叙事大家,在为人物作传时,特别注重“修辞”,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分析司马迁在引述《渔父》融入《屈原列传》时,是如何体现“修辞立其诚”的?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