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410字。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如璀璨星河,闪耀着独特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请阅读下面的语段,跟随小郡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甲】中华传统古诗词,恰似星汉灿烂,耀于文化苍穹。【乙】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勾勒出一幅朦胧的追慕画卷,让后世之人沉醉其中,汲取无尽的精神滋养。②唐诗之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雄奇笔触,展非凡气魄,字词间仿佛有登高临远,俯瞰山河的豪迈。宋词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如黄钟大吕,震耳欲聋,用简洁有力的词句,鞭策着后人珍惜时光,砥砺前行。
  【丙】诸多从诗词中凝练而来的成语,如“无可耐何”“喜出望外”,皆是生活百态与情感起伏的见证。③这些古诗词或婉约,或豪放,或清新,或沉郁。【丁】④通过诗词,让我们思接千载,与岁月长河中的智者相遇。我们亦视通万里,与辽远宇宙间的知己相拥。
  1.以上语段中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注意生活中容易读错的读音,如汲(jí)取、气魄(pò)、俯瞰(kān)。
  B.注意生活中容易混淆的多音字,如思接千载(zǎi)、承载(zài)。
  C.注意重点字词和高频词的正确写法,如“无可耐何”应改为“无可奈何”,“喜出望外”应该为“喜出忘外”。
  D.注意四字词语的规范使用,在语段中“震耳欲聋”“砥砺前行”的使用都是正确的。
  B[A.俯瞰(kàn)。C.“喜出望外”才是正确写法。D.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用在此处不合适。可换成“振聋发聩”。]
  2.文中①②③④四个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且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            B.②             C.③             D.④
  2.C(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B.“登高临远,俯瞰山河”中间的逗号改为顿号。D.介词掩盖主语,应删去“让”。“让我们思接千载,与岁月长河中的智者相遇。”后的句号应改为分号。)
  3.“正如《文心雕龙》所云:‘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诗词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词句动人,更在于岁月的流转中,孕育出众多鲜活的文化意象和简洁有力的表达范式。”放在文中哪一处最为合适(3分)        (C )
  A.【甲】           B.【乙】            C.【丙】            D.【丁】
  4.古往今来,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下,不断追寻自我价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书“(1)(1)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让后人真切领略到国人于艰难时势中挺身而出的责任与担当;文天祥《过零丁洋》里的“(2)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尽显国人无畏生死、坚守大义的赤诚爱国情怀;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3)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则传达出国人在历史兴衰、繁华幻灭的喟叹中,对天下百姓那份深切的怜悯与关怀。(6分)
  综合性学习(5分)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初中生活即将成为昨日记忆。九年级(1)班正在举行以“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5.【写标语】为了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读书活动,班级要设计一条宣传标语,小郡同学已经写好了上句,请你补写下句,使之构成对偶句。(2分)
  上半句:忆往昔同窗苦读
  后半句:(示例)望来日各自追梦(2分,言之有理即可)
  6.【编班史】离别就在眼前,班主任想要编辑一本班史留住初中生活的美好瞬间。如果让你担任班史的主编,你会为班史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请根据示例,用一句学过的古诗说明其由来及寓意。(3分)
  【示例】班史名字:《青云直上》。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象征着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心怀壮志,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对未来的高远追求。
  6.(示例)班史的名字:《长风破浪》。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同学们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豪迈气概。(班史名字1分,诗句1分,寓意1分)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诗章焕彩,韵里唐音传万古;哲理生辉,思中警句启千秋。
  (一)古诗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7~8题。
  塞路初晴①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②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唐宣宗大中年间,唐朝与吐蕃、回纥等民族的统治者曾一度休战,边境得到暂时安宁。作者当时途经边塞,写下这首诗。②出行的人。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诗的一、二句正面点题,时间、地点都十分明确,顺势凸显“初晴”,不着痕迹地为全诗奠定基调,成为统摄全篇的关键。
  B.诗人使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雨后初晴景象,全诗着笔由近及远,景物富有变化,极有层次。
  C.尾联中“游骑”的出现为边塞的景色增添了灵动之美,动静交织之下,整个草原更富有生气。
  D.这首诗前四句节奏舒缓平易,五六句内在旋律猛然形成高潮,七八句节奏又趋于平稳,这般回环往复的结构布局,将诗作的艺术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
  7.B(“全诗着笔由近及远”理解不正确。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全诗着笔由远及近。)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表格。(4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