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930字。
北京市昌平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2025.1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河湖水系对北京城的形成、发展与变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元代时,团城是宫城建筑群的交会点,周围环绕的湖泊被称为太液池,是皇城内宫廷用水的重要来源地。沿太液池向北,可至积水潭,而在积水潭的东北侧,大约钟鼓楼的位置,元代建立了中心台与中心阁,并以其为元大都的中心向南延伸,过万宁桥,直至丽正门。元代之所以放弃了金中都的位置,另择新址,并选定新的中心点,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原址的水质与水量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可见,元大都的选址与城市中轴线的选定充分考虑了城市的用水需求,可谓“依水建城,以水定轴”。
除满足用水需求之外,古代的水系建设还考虑到漕运的需要。元代水利专家、仪器制造家郭守敬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历经多年探寻水势丰沛之地,最终寻到了位于元大都西北方的白浮泉(旧址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于是,他将水从白浮泉引出,沿等高线西行,至西山山麓转向东南,汇集附近西山诸泉,再将水引至瓮山泊(今北京昆明湖),随后汇入城内的积水潭。
郭守敬为何不选择最短的直线距离引水呢?对于此引水路线,侯仁之先生认为之所以做出如此选择,一方面是为了绕过清河与沙河的谷地,避免水流因需要先下坡后上坡,而无法形成自流引水;另一方面是担心白浮泉一座泉的水量不足,故而在引水之时借西山诸泉之力,实现水量加成。
实现开渠引水后,为打通漕运的“最后一公里”,避免货物经由京杭大运河水路运至通州之后,再转由陆路运至城中的不便,更好地节约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郭守敬主持开凿了通惠河,实现了水路的良好衔接。然而,北京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从东南边的通州经由水道运至城中需要逆流而上。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郭守敬主持修建了11处24 座闸,借助连通器原理,实现了逆水行舟的目标,推动了漕运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助力元大都的城市建设与经济繁荣发展。
(取材于王崇臣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每年雨季,即使连日暴雨,故宫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积水,这其实是因为故宫排水的设计与设置非常精妙。从地势上来讲,故宫高低错落、北高南低,故总的排水走向会从北边流向南边,水通过排水网络汇入内金水河,最后从东南角汇入护城河。而在院落内部,一般从后院向前院排水,以东西六宫为例,为排水顺畅,会预先确定庭院水流落差坡度,俗称“泛水”。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代时,团城是皇城内宫廷用水的重要来源地。
B.元大都是以现在的钟鼓楼为中心向南延伸建立的。
C.金中都主要因无法满足城市用水需求被元朝弃用。
D.河湖水系决定了北京城的建设和中轴线的走向。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守敬考虑漕运问题,从白浮泉引水因此处水量丰沛。
B.郭守敬选择较远的引水路线是因为清河、沙河地势较低。
C.水路运输货物与陆运相比,更能节约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
D.通惠河可以将进京的货物从通州经西北到东南运至城中。
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中轴线上排水系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宫内部地势北高南低,排水走向都是由北向南汇入护城河。
B.三大殿地势高,便于雨水快速流泻,从四周排水通道排出。
C.团城的集雨节水工程使两棵古树无需专门灌溉却枝繁叶茂。
D.北海团城青砖的倒梯形排布方式,利于雨水渗入下方土壤。
4.根据材料以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城的设计体现了古人在水利、建筑等方面的成就。
B.通惠河开通之前,京杭大运河不能将货物运至城中。
C.北京中轴线上的水利工程离不开郭守敬贡献的智慧。
D.时至今日,北京城的水系和排水设计仍在发挥作用。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北京中轴线上蕴藏了古人哪些运用水的智慧。(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推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再判断选择。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
(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