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640字。

  德阳市高中2024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10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100分,150分钟完卷。
  第1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本题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联生活周刊:你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功底,又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诗词,使古典诗词研究拓展了一个层面。这一点是怎么完成的?
  叶嘉莹:想起来我很幸运,我是中文系出身,而且我是从小在家里熏习陶冶出来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其实我更大的“好”是好为人弟子。我喜欢学习,所以除了教书以外,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我也是下了功夫去学习的。光听讲不够,还要找人家的书来看。看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噢,这一点就可以来解释我们中国的诗歌!我们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王国维虽然是比较晚近的人物,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但他的文学批评《人间词话》仍很抽象,比如清空、飘逸、沉着……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很空泛的东西。我如果跟西方的学生讲,这首诗写得好,气韵生动,什么是气韵他们肯定不知道;如果我说这首词很有境界,什么是境界他们也不懂。你不能不用一些他们比较有逻辑的理性的思辨来说明这些事情,所以我的解说要结合西方理论,这是现实的需要。我会像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那样做。先要有中国的文学根底,才能拿得对。所以一定要先有古典文学的基础,然后再去学西方的东西,才是可以的。如果先学了一套西方理论,回来生搬硬套,是表皮的附会、牵强、生硬、浅薄,我也不赞成这种做法。
  三联生活周刊:在传统诗词的学习上面,你不仅提倡多读,而且要吟诵。为什么要强调吟诵?
  叶嘉莹: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可以说从周朝开始,就是伴随吟诵的。《周礼•大司乐》说国子入学,就学讽诵吟咏。我们都常常笑当年的私塾,摇头摆脑地这样吟唱。可是我们前辈的学者、历史上诗词伟大的作者,他们旧学的根底都是从小这样背诵吟唱出来的。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会写作旧诗,或者写得不够好,也是因为缺少了这一层的基本训练。而吟唱是帮助你记诵的,记诵既帮助你写作也帮助你欣赏。我也不反对用方言来吟诵,各地区可以用不同的方言吟诵。
  三联生活周刊:古典诗词在塑造现代人心灵上有什么作用?
  叶嘉莹: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近世纪来西方资本主义过分重视物质的结果,也已经引起了西方人的忧虑。而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西方也有学术观点认为,读者的阅读,其实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往往也就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而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实在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之作用为其特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的传统。
  三联生活周刊:从你个人的人生体验来说,诗词为你带来了什么?
  叶嘉莹: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自然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这些年之所以不断回来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我做这些工作,还是觉得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应该中断。认真地学习古典诗词,可以让传统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力。我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古典诗词的教研工作者,可是我当年回国的那一片初心和意愿30多年来没有改变,今天我仍然盼望着古典诗词和中华文化的长流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
  (摘选自2013年第24期《叶嘉莹:让传统诗词获得新的生命力》)
  材料二:
  记者:中华诗词有何特点?其美感体现在何处?
  叶嘉莹: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之一,诗词
  1. 下列关于叶嘉莹在访谈中关于中国诗词看法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认为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都是没有思维理论,即使是很晚的王国维,他的文学批评《人间词话》也一样很抽象。
  B. 她认为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的传统,是中国古典诗歌能唤起人们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C. 她指出中国诗词以其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这些重要特点,奠定了其美文的地位。
  D. 她指出中国古典诗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其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由作者面向读者,不断传达出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访谈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进行的询问、倾听和记录等活动。这两篇访谈体现了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
  B. 材料一、二中,叶嘉莹谈到自己喜爱和研读古诗词,是源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自己的感动和召唤。
  C. 材料一,记者从如何取得成就,为何强调吟诵以及古诗词对个人影响等方面提问,让我们看到了叶嘉莹是如何成长为“诗词女儿”。
  D. 材料二,从诗词谈及中华诗词之美,再论其在中华文化中 地位和作用,又说自身受益于诗词,最后指出诗词传承的遗憾。
  3. 下列选项中,不能准确体现文本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执着于祖国前途,为祖国献身,借《红烛》一诗,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
  B. 白居易赞叹琵琶女的琴艺,倾听她的故事、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慨叹,写就千古名篇《琵琶行》。
  C. 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面对千古英雄人物的赤壁古战场,慕周郎,叹曹操,寄情于江月,实现人生突围,成就“赤壁”二文。
  D. 辛弃疾登高凭眺,怀古伤今,内心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的忧虑与悲凉,通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得以展现。
  4. 叶嘉莹先生去世以后,南开大学迦陵学舍以“一老证斯文,从忧患修来,作词中仙、天下士;百年闻至道,守孔颜乐处,是仁者寿、圣之时”评价她的一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解析】
  【导语】该文章通过两篇采访揭示了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见解。她认为,中国古诗词不仅具备形式上的美感和文化价值,其精神蕴涵更能唤起读者的高远心灵。叶嘉莹提倡结合中西理论深入解读诗词,同时重视通过吟诵来深刻体验古典诗词的内涵。她也强调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提升作用,引领年轻一代加强文化传承。该文细腻地呈现了叶嘉莹在学术与精神领域的贡献与追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 “都是没有思维理论”错,原文是说“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
  C.“中国诗词……”错误,原文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之一,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其重要特点”,此项针对“诗词”而言,而并非只对“中国诗词”而论;“奠定了美文的地位”的说法与原文不相符,原文只是说“诗词是一种美文”“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独特的高地位”,此处于文无据。
  D. “在于由作者面向读者”错误,原文“作者到读者”表达的是作者、读者两方面,而此项“作者向读者”只表达读者一方,读者只是受众,违背文意。
  (二)整本书阅读(本题共7小题,共16分)
  5. 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主要以村落为聚居单位,世代定居,生死同地,若非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便很少会发生迁移。
  B. 熟人社会里,由于对生活环境很熟悉,人们交流一般不需要借助文字这种间接的形式来传递,而求更直接的意思表达。
  C. 由于要承载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功能,在乡土社会中,家的构成不能仅仅限于亲子小组合,而是必须加以扩大。
  D. 乡土社会的社会形态相对稳定,基于性别的生理区别,鼓励不同家庭的个性发展,男耕女织,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