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18220字。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整本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地方性限制,所以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B.礼俗社会是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C.法理社会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比礼俗社会更加进步。
D.《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熟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讲究画押签字,但在乡土社会这样做,就会让人感觉“见外”。
B.某人接到祖父订的大批瓷器,这让他明白了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C.单从行为规范上说,礼和法律相同,两者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D.“礼治”一词不容易引起“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误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B.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C.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4.从现代社会来看,一个“熟悉”的乡土社会,可能会存在哪些弊端?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礼治社会下一个简要定义。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蒿儿梁
孙犁
一九四三年,敌人冬季“扫荡”开始了,杨纯医生带着五个伤员,和一个小女看护,名叫刘兰,转移到繁峙五台交界地方,住在北台脚下的成果庵里。五台山有五个台顶,北边的就叫北台。①这是有名的高山,常年积雪不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