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1740字。
广东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星堆文化遗址的一些现象已经引起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现象之一是,三星堆文化时期出现了广汉三星堆这样的大型邑聚,但其下却极少二级、三级的多层次邑聚;现象之二是,自三星堆大型城邑出现、三星堆文化崛起以后,原成都平原乃至于四川盆地星罗棋布的城邑和聚落都消失不见,三星堆文化衰落以后,这些聚落又纷纷出现。
对于三星堆文化遗址这种异常现象,一些学者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于孟洲首先提出,成都平原内三星堆文化聚落的稀少可能与人口东迁峡江地区有关,而三星堆文化以后聚落数量的增加则与峡江地区人口迁入成都平原有关;以后于孟洲又重新审视了三星堆文化的遗址,对先前观点进行了修正,提出三星堆文化晚期通过祭祀与宗教,凝聚并整合了三星堆文化的人口,从而使得聚落数量迅速增长。江章华则认为,三星堆文化聚落模式的形成原因不外乎岷江流域洪水频发、外来文化驱逐了土著的宝墩文化人群、社会趋向集中管理与推行神权政治等;而三星堆文化聚落模式的最后消失不外乎洪水不再频发或治水能力的增强、鄂西人群西迁成都平原、王权与神权的分化等。
三星堆人口的整体迁出和迁入的解释,恐怕要首先排除。人口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地区,就会在新的地区出现相应文化的聚落并留下遗址,目前我们没有发现这种人口迁徙联动现象的物质证据。不过,在三星堆文化的晚期,的确出现了大量新的文化因素,这种新文化因素才导致三星堆文化晚期的一些变化,导致十二桥文化新因素的出现和形成,以至于有学者提出了将三星堆文化晚期与十二桥文化早期合并作为一个文化“三星堆—金沙文化”的动议。关于三星堆文化晚期的变化,一种可能的推测是,随着商文化的退缩、商王朝国力的减弱或统治模式的变化,原先在长江中游生息的掌握了领先青铜冶铸工艺的族群或社群,有一些因为不同的原因被成都平原的国家所吸引或被强迫,成为包括三星堆国家在内的技术、艺术和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至于洪水的原因,也难以解释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和周边山区三星堆文化时期聚落的消失现象,因为这些地区不像成都平原那样会有水患的普遍威胁。
既然三星堆国家的都城圈以外只有极少的聚落存在,推断三星堆国家是中央对地方实施简单掠夺统治的早期国家,应该是一种合理的推测。在这种相对扁平化的统治模式下,统治中心位于成都平原沱江冲积扇的三星堆国家,没有设置等级化的金字塔形的多级聚落体系,而是在都城地区以外设置数量极少的统治据点或军事基地,定期派出武装力量在周边进行打猎、抢劫和杀掠,将猎物、财物和俘虏带回三星堆都城所在地,用于都城地区人们的日常消费、祭祀活动和对外交换。
(选自孙华《三星堆国家的结构和特征》,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三星堆—金沙文化是一个发达的区域性文化,那时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但这些认识并不能解释成都平原何以汇聚四方的人、物、技术和观念,从而形成中国青铜时代一个重要的区域文明。对于某地集中出现的外来物品,学界通常认为可能的原因有文化交流、战争、长途贸易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星堆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广汉城内,而在广汉以外的城市发现的三星堆遗址则较少,这种现象引起了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B.从材料一不同学者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三星堆文化与宝墩文化同时而早于十二桥文化和金沙文化。
C.由于不能够解释成都平原何以成为中国青铜时代重要的区域文明,所以对于三星堆—金沙文化的认识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丰富的。
D.大石建筑被人们赋予了一定的神性,表现在人们通过大石建筑与自然沟通、获得神秘力量,并用其开展宗教和祭祀活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星堆文化崛起以后,原成都平原的聚落消失不见,三星堆文化衰落以后,平原的聚落又出现。这可能跟暴力的劫掠和杀戮有关。
B.根据江章华的说法可知:洪水频发期间,三星堆文化聚落模式形成。洪水不再频发期间或治水能力增强后,三星堆文化聚落模式消失。
C.三星堆埋葬坑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青铜戈形器,但因其刃部厚钝,不能用于战事,所以这类青铜戈形器并不实用。
D.不论是新石器时代,还是青铜时代,成都平原始终是人群迁徙或聚集的区域,外来人员为这里带来了技术、贵重资源和珍稀物品。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三星堆出土的金壳竹杖,长1.42米,直径2.3厘米,其上有用双钩法錾刻出人头、鸟、鱼和羽箭构成的纹饰。
B.三星堆埋藏坑出土了大量的象牙,一号坑13根,二号坑60根,三号坑104根,四号坑47根,七号坑62根。
C.丹麦西兰岛出土了一件青铜马车,后面的两轮车上有一个直径24.4厘米的代表太阳的青铜圆盘。
D.考古人员运用新科技手段测定出三星堆有六个祭祀坑的碳十四考古学年代数据均集中于距今3200—3000年间。
4.关于三星堆文化遗址形成原因的研究,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
5.材料二第六段运用了哪些推理形式?请写出推理类型及推理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安详
郭震海
秋深,黄昏,风起。苍茫的群山之中,林深似海。
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
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
“快了,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老乡说。为了寻找安详,我早上从市里出发,坐了一上午的长途客车,午饭简单吃过,我们开始入山。不曾想这一走就是六个多小时。在遮天蔽日的松柏树下,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