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0280字。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②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理由就在这个地方。
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例如,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某一工程计划的实现,某一科学假想的证实,某一器物的制成,某一农产的收获,在变革社会过程中某一罢工的胜利,某一战争的胜利,某一教育计划的实现,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然而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但是不管怎样,到了这种时候,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摘自毛泽东《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材料二:
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包括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飞跃到社会实践,而后者更加重要。
B. 改造世界的实践,表现为生产实践、革命实践以及科学实验,三者逐层深入,用以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C. 实践能够检验理论的错误、理论真理性的不完全性,进而将其纠正,基于此,人们说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D.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绝对性,既表现在实践检验思想和理论的无例外性,也表现在实践的发展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看重理论,是因为那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的理论,总是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与实践。
B. 在变革现实的过程中,人们原定的理论、方案很少能完全实现,这是由科技条件有限、客观事物发展及表现不充分决定的。
C.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避免人们将知识变成教条,有利于人们放弃或者改变错误的或不符合实际的认识。
D.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体现了真理发展的观点,因为任何真理都可能被丰富或者纠正。
3. 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二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观点的一项是( )
A.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B. 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说明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D. 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4. 材料一画线处使用了对举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这两句俗语中包含着认识运动的一般规律,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对认识论的看法。材料一引用毛泽东的论述,强调了认识要从实践中来,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以检验和发展理论。材料二进一步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探讨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文章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引用经典论述,论证有力,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和理论关系的重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三者逐层深入”错误。由“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可知,生产实践、革命实践、科学实验是并列关系,不存在逐层深入的关系。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小坎
张品成
腊月里了,乡间人都盼了能把头剃个光鲜,师徒两个这些日子在村子间转悠。他们这回去的是苦草坝。
响器在万小坎的手里,他巧妙地甩敲了,弄出那种特殊的清脆响声。那叫“唤头”,剃头匠从不吆喝,他们用那种响器弄了声音,标志着自己出现在那么个地方。万小坎看着那些细碎的声音组合了排着队伍,亮闪闪地跃上树梢跃上屋脊,夹杂在雾岚炊烟里,往远处蹦跳。然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