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7230字。
★启用前注意保密
大湾区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测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书写(6分)
1.本题根据答题卡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力求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6分)
二、现代文阅读(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生命之源、先验规定,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心理性格、价值取向。离开非遗“活化石”所培育铸造的文化血脉,中国式现代化将丧失其文化自觉的主体,失去其独特的中国特色。但面对近代中国百年辛酸磨难造成的对传统文化的卑视和破坏,消费文化、娱乐文化、时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也应与时俱进,跟上世界潮流。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因此,我们要追赶时代之潮,把握时代之局,顺应历史之变,利用现代化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非遗成果,鉴赏和品评人类一切非遗价值,以全面完整地保护传承、创新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传承和传播,新的传承传播方式是非遗顺利发展的保障,农耕时代“师徒相继,口传心授”的自然传承制度,确保非遗在某一地域得到延续,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但是,在国家对传承人的保障制度还未完善的情况下,传承人需要面对经济收入少,社会地位低等多方面实际困难,相比较以前的。“无人愿教”,现在“无人愿学”正成为传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网络悄然引发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革命。以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相结合传递数据的新媒体的发展,使得非遗在保存、展示、传播等方面有了全新的媒介。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让传播者受众、专家学者实时在线表演、示范、欣赏、交流,获得视、听、触、动等多方位的体验和享受,加强受众对非遗的参与感,增强受众对非遗的兴趣,使非遗得到广泛传播的机会。
非遗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蕴含丰富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非遗旅游开发是实现这些价值的重要手段。旅游开发创新了非遗的保护方式,营造了非遗生存和繁衍的土壤,培育了更多的受众,同时,还创造了地方就业,促进了地方济发展,增加了非遗从业者的收入,为非遗保护提供了资金保障。所有这些消费方式为非遗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空前的发展良机。非遗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文化消费市场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要和精神需要,从而获得反哺和新的生命力,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核心目标就是促进人类社会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创新。非遗的保护就需要以创新思维对非遗项目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在坚守非遗文化基因基础上树立非遗的内容、形式、表达、制作、产品等各方面为现代社会、生产服务的思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借金凤凰招商引资,积极跨界转型,把非遗作为文化元素,推动非遗保护与相关产业跨界互动、融合发展,如“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民宿”“非遗+会展”,让非遗走向现代生活,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非遗是流动的,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它会主动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所以要活态性地保护它,而不是静态性地圈养它,使它在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编自周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开“活化石”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式现代化也将丧失文化自觉的主体,失去其中国特色。
B. 为了我国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也能与时俱进,我们应尽快跟上世界潮流,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 国家传承人保障制度是农耕时代非遗自然传承制度的现代发展,或可改变非遗“无人愿学”的现状。
D. 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核心目标,是借“非遗+”跨界转型方式开发其丰富的科学、历史、文化等价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以概念阐释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定性,为后文相关讨论的深入提供了充足的认知基础。
B.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论证我国非遗保护和发展中与时俱进地吸收和借鉴世界潮流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C. 讨论新传承传播方式对非遗发展的保障时,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手法,凸显数字化、多媒体等在非遗传播中的正向作用。
D. 文中把非遗比作“金凤凰”,既凸显了其为现代社会、生产服务的思想,也突出了非遗自身蕴藏的宝贵文化基因属性。
3. 请概括并简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强调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根基,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自觉主体。文章指出,虽然非遗面临消费文化等冲击,但应积极适应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利用新技术、新媒介实现传承。文章还论述了非遗旅游开发和“非遗+”跨界转型对非遗保护的积极作用,最终提出要创新性转化和发展非遗,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离开‘活化石’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错。根据原文“离开非遗‘活化石’所培育铸造的文化血脉,中国式现代化将丧失其文化自觉的主体,失去其独特的中国特色”可知,离开的是“‘活化石’所培育铸造的文化血脉”。
现代文阅读(二)(共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宁静悠长的下午时光
李娟
每一天都有一场缓慢无边的下午时光,于是这样的每一天都漫长得似乎经历了好几个白天,这样的一天里似乎都能做完好几天的事情。
每一天,一过了中午,连时间也恍恍惚惚地迟顿下来了,连时间也同我们一起躺倒,进入了睡眠之中。一过了中午,时间哗地大大敞开,时间内部的精确刻度拉伸、变形。时间不清晰了,我们的意识也不清晰了。我们躺倒在花毡上,梦见紧贴着脸庞的那朵绣花……梦见很久以前它是怎样在一双手的抚摸下,一针一线地缓慢绽放……在梦中随着那针脚无边无际走了很远很远。
睡啊睡啊,感觉到睡过了很多年很多年,但终于醒来时,看到毡房里的八个大星星的位置较之睡前只偏移了一点点。于是困意的潮水又漫过头顶,翻个身继续。每天的下午时光都容纳着漫长的睡眠,因此每一天的下午时光都如洪水泛滥,四面漫延。
我们每天下午睡醒一觉后,会在毡房里八个明亮的大星星中间翻翻照片,互相摆弄头发,唱唱歌,提起很多很多往事。没有客人,山谷中的小路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