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410字。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 2 月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最近,一位网名为“@上上”的北大博士生用美声唱法翻唱各种“洗脑神曲”的短视频走
红网络,最高单曲播放量突破 1.6 亿次,引起全网关注。
“@上上”用美声演唱“洗脑神曲”,打通了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间的壁垒,让美声这一
高雅艺术在娱乐内容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短视频平台有了一席之地,并且成功地让很多人对
高雅艺术“路转粉”(从“路人”转变为“粉丝”),这着实令人振奋。
通观人类艺术发展史,雅俗艺术之间似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鸿沟。能载入艺术史册的,
几乎全为雅艺术。但俗艺术并非不能转化为雅艺术,比如宋词刚刚问世时,因一些作品为歌女
所吟唱,故被贬低为“诗余”。再如,对昆曲热爱到“家里收拾起”的清代文人,面对横空出现
的京剧,竟以“花部”蔑称,意在对应昆曲的“雅部”。一言以蔽之,花者,俗也。
看如今,宋词、京剧都是中国艺术殿堂中璀璨的明珠。这是历经历史磨炼的结果,当中既
有机缘,也有巧合。可一些俗艺术转化成雅艺术后,却走向了曲高和寡的高冷。比如,京剧当
前传承弘扬之难,早已为各界公认。个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一旦雅化,就会或被动或主
动地曲高和寡。
就常理而言,阳春白雪似乎和下里巴人“势不两立”,除非下里巴人能够在绵延的历史长 河中不断升级,最后跻身阳春白雪之列。可下里巴人转化为阳春白雪,往往又是以失去大量受 众为代价的,这仿佛已是艺术史上一条颠扑不破的定律。当然,艺术发展的规律并非一成不变, 它无时无刻不受到时代、科技的多重影响。在如今这个短视频时代,雅俗之间的隔离墙正在 慢慢消解,取而代之的是“雅俗共屏”。以“@上上”为代表的一批有情怀、懂艺术更懂互联 网的“后浪”们,正努力推动高雅艺术放下“高冷”的身段,并让其逐渐在大众中“走热”。 从艺术学理论的角度看,“雅俗之辨”无非是“叫好与叫座”这一对“老冤家”的矛盾 使然。放眼当下,“俗”在很大程度上由互联网上的流量所决定,虽然“叫座”,但质量难免 参差不齐。当来自民间的“俗”从“通俗”沦为“庸俗”甚至“低俗”“丑俗”时,当然会激 起舆论场上的反对之声。这样的“俗”,会一下子掉落到审美“鄙视链”的最底端,这是我们 应努力提防并极力反对的。因此,“雅”艺术如果能在短视频时代介入通俗艺术的传播,阻止 其滑向“低俗”“丑俗”,当然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
田汉先生曾寄望于青年艺术家“要提升观众的趣味,而非迁就观众的趣味”。就当下而言, 一方面应当注意到,我国拥有庞大的短视频受众,可群众总体受教育水平不是特别高,审美能 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所以一部分庸俗的作品有了可乘之机,它们往往假借通俗之名大行其道, 部分短视频从业者也见缝插针,靠“审丑流量”博眼球;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目前仍有许多
共 8 页 第 1页
如“@上上”一样的青年,他们愿意以通俗的形式,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传播高雅
文化,成为互联网上的一股清流,有力地抵制了各种“低俗”“丑俗”,成就了“通俗共高雅一
色”的新局面。
从技术上看,“@上上”用美声演唱大家耳熟能详的“洗脑神曲”,这符合艺术传播的一
般规律。“洗脑神曲”曲风虽难免有些浮夸聒噪,但因其旋律早已深入人心,有着较为扎实的
群众基础,所以用美声唱出来,既愉悦了大众,又让高雅艺术离人们近了一步,何乐而不为?
“@上上”也给网红博主、流量明星指明了发展方向。靠“小鲜肉”“网红脸”甚至各种
“粉丝造势”,绝非长久之计,网红博主、流量明星应思考如何巧妙运用自身流量,以存量带
动增量,做先进文化、高雅艺术的传播者。当前,大量国潮视频、网剧受到追捧,各大博物馆
的文创产品供不应求,这说明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产品和文艺作品越来越受青睐,
也昭示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历史机遇。面对时代赋予的机遇,有识之士
应顺势而为,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新网络文艺作品的形式,丰
富网络文艺作品的内涵,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新时代,坚持人民性理应成为一切艺术的发展方向,成风化人应当是文艺行业从业者的
共同责任。高雅艺术也应当主动告别“高冷”,努力打破“曲高和寡”的成论,从而形成“曲
高众随”这一面向人民的艺术传播新格局。在这个意义上,我对以“@上上”为代表的民间艺
术博主们的开拓性努力,充满敬意与期待。
(摘编自韩晗《高雅艺术不应高冷》)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上上”博主用美声唱法翻唱各种“洗脑神曲”走红,这种开拓性努力符合艺术传播的一
般规律。
B.俗艺术都能转化为雅艺术,如今,宋词、京剧成为中国艺术殿堂中璀璨的明珠,便是最好的
证明。
C.在当下,如果来自民间的通俗文艺沦为“庸俗”甚至“低俗”“丑俗”时,就一定会激起人 们的反对。
D.像“@上上”一样的青年,因愿以通俗的形式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传播高雅文化 而成为清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高雅艺术都能载入艺术史册,也就是说能够载入史册的高雅艺术注定自始至终就一直远离 通俗。
B.一般而言,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差不多“势不两立”,但通俗艺术也能够不断升级而为高雅 艺术。
C.全文由“@上上”的表现引出关于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相互关系的论述,最后以美好的愿景 结尾。
D.作者紧扣当下现实又放眼艺术发展史,所举例子精当,所引名言深刻,这些都使得文章很有 表现力。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 A.刘家祯巧妙运用舞台艺术元素,现场朗诵屈原的《涉江》,呈现历史人物,获得了观众好评。 B.用短视频、动画、影视等形式拍摄传统昆曲《牡丹亭》,并在网络上推出,收获了大量粉丝。 C.上海雕塑展上以玻璃、纸张、多媒体等载体呈现艺术家纳迪姆•卡拉姆的作品《复调飞行 曲》。
D.画家宋文治沿着《芥子园画谱》自学中国画,专攻山水画,开辟艺术新天地,促进艺术发展。 4.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人类雅俗艺术发展史中出现了哪些不当表现。(4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 8 页 第 2页
5.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怎样才能推动面向人民“曲高众随”的新格局的形成?请根据文本概括。
(6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蹲野猪
七里老塞
他有个习惯,每天傍晚要去村口蹲上一个钟头。什么也不干,只是蹲着,死死地盯着路口。
书记经过路口,抱起双手问,钉锤,又来蹲野猪啊?①钉锤面无表情,不看书记也不回话,
只瞟一眼那棵老椿树篼。某日,钉锤又蹲在这里。突然,从山里窜出一头野猪,“嘭”的一声,
野猪撞椿树篼上,死了。钉锤捡了野猪回去。女人问,哪来的野猪?
捡的。他干巴巴地回道。
烧水,烫猪,刮毛,剖肚,清肠,开骨,砍腿,剁头,分肉。一头七八十斤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