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520字。

  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般地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特殊地说,干部应当着重地研究这些,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尤其应当加紧研究。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现在已较过去有了一些进步,但是还很不普遍,很不深入。我们的任务,是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的斗争。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分离起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做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队伍中存在着的一些严重的错误,是应该认真地克服的。
  当前的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性?如何指导这个运动?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懂得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部,也还没有懂得中国的全部。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面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课题。如果有人拒绝对于这些作认真的过细的研究,那他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
  (摘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材料二:
  学习,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洞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性。习近平在2009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党的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实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具备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应在学习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再学习民族历史。
  B.马克思等人的理论之所以能够直接应用于现实实践,是因为这些理论是革命的科学。
  C.运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情况层出不穷,共产党员需保持对运动的敏锐洞察力。
  D.文中画横线句子的逻辑是只要具备了“不自满”的品质,就能认真地学习一点东西。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不应该片面地否定历史,而应以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
  B.材料一认为当时的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够深入,这导致其理论素养有所退步。
  C.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共产党员应始终将学习作为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
  D.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想要形成正确有效的调查结论就不能脱离基层和群众。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材料一中,作者使用了很多表示强调的词语,例如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必须”,强调了将理论与当时的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性。
  B.材料一第二段连用“不应当……,而应当……”,既指出当时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时存在的问题,也明确了找到正确学习方向的重要意义。
  C.在材料一第三段中,作者以“小学生”一词既形象地反映出对历史遗产认识尚浅的现状,也表明了我们在面对历史遗产时应保持谦逊的态度。
  D.材料二是对习近平同志相关讲话内容的综述,文章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学”以及“应学什么”等层面详细阐释了习近平同志的学习观。
  4.材料一第四段开头连续使用多个问句,具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历史”上,两则材料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铁匠
  〔法〕左拉
  铁匠身材高大,当地没人能比。他肩胛高耸,脸和手臂被炉中飞出的火星和锤下的铁屑染黑。①在他的方脸上,乱而密的头发下面,长着一双孩子般的眼睛,又大又蓝,亮如钢铁的闪光。他下巴宽大,笑起来如同他的风箱,声震屋瓦。当他用打铁养成的习惯,有力地扬起胳膊的时候,他50岁的年纪和那举起的25斤重的铁锤相比,似乎算不得什么。这把锤子,他管它叫“铁锤小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