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310字。
河池市2024年秋季学期高一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千四五百年前,南朝人宗懍在《荆楚岁时记》中这样记述当时的“春节”习俗活动:“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记》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文中提到的进椒柏酒,饮桃汤,服却鬼丸、在门上挂桃木板等,都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习俗活动,然而却不见于今天的春节生活。至于爆竹,虽然现在仍在使用,但其形制已经迥然不同,而且放爆竹的目的也不再是“以辟山臊恶鬼”。这种明显的古今差异,再清晰不过地揭示了春节的时代之变。
其实,只要我们看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记载,稍作比较便不难发现,春节一直处于变化当中。不仅节日的习俗在变化,而且节日的时长、播布空间、名称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然而,尽管有种种变化,春节却从未消失。事实上,春节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它跨越时空,从先秦走到现在,成为一项历久弥新、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春节之所以赓续不绝,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
第一,春节植根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五千年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是春节持续存在的根基。如果将中华文明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春节就是这棵大树孕育的美丽花朵。大树旺盛生长,花朵年年绽放。
第二,历法的长期稳定和节假制度的建立,为春节的传承提供了保障。节日依附于历法而存在,三代之前我国已经形成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阴阳合历。编制历法的原则长期稳定,这为春节的持续存在提供了条件。此外,节假制度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两汉时期,我国已建立了完整的休假制度,给予大小官吏各种法定的假日,节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唐宋时期,节假制度更加完备,过年成为放假时间最长的节日;金、元均沿袭了中原王朝的节假制度,过年均放假3日;清朝更加重视过年,放假时长近一个月。节假制度的实施,不仅给予官吏们过年的时间,更强化了官方对这一节日的认可,并引导着全体社会成员对节日的传承和实践。
第三,官民共享的特征造就了庞大的春节传承群体。我国大量的传统节日并非单纯的民间节日,而是具有官民共享的鲜明特征,过年更是如此。官民共享,并不仅仅意味着统治阶层会和平民百姓一样亲自参与节日的各种习俗活动;更重要的是,官方也会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活动,从而使节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时空。经由长期的积淀,春节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习俗活动,如祭灶、祭祖、扫房、忙年、拜年、贴春联、穿新衣、放爆竹、逛庙会、赏花灯、踩高跷、划旱船,宴饮聚会,舞狮舞龙等。这些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敬畏自然、尊重先祖、感恩思报、敦亲睦邻、家庭团圆、社会和谐、天下大同等价值观念和理想诉求。
第四,不断更新、开放包容的春节文化,为春节的传承持续赋能。春节不是僵化封闭的文化系统,它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纵观历史,不同朝代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时代的特点,发展出符合时代的习俗活动。南朝人燃爆竹子以避山臊恶鬼,当代人则用火药鞭炮表达对新年到来的欣喜与祝福;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喜欢寄送贺年卡,今天的人们则时兴微信拜年。放眼全国,北京逛庙会、广州看花市、自贡赏花灯,北方包饺子、南方捏糍粑,不同地方的人们总是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创造出具有地方特点的习俗活动。
红红火火过大年。春节文化蕴含着物质充裕、社会和谐、精神富足等人类共同生活理想,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共同价值,这是它能够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而走向世界,春节也必然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摘编自张勃《春节:年轻的古老节日》)
材料二:
年味十足的旋律响彻评审会场,春联、舞龙、中国结等春节文化元素轮流在大屏播放……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朝最为流行的习俗活动,已经不见于今天的春节生活,体现了春节的时代之变。
B.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它能持续存在的根基是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
C. 统治阶层会和老百姓一样亲自参与节日的各种习俗活动,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
D. 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中华文明理念的世界感召力的增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玄宗颁布的《假宁令》里说春节、冬至各给假七日,由此可见唐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节假制度。
B. 春节历来都是官民共享的节日,过节者众多。过节的人越多,节日的生命力越强,越利于节日的存续。
C. 每年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是当代人根据自己时代的特点,发展出的符合时代的习俗活动。
D. 贴春联、放鞭炮是人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点的习俗活动。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春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说法的一项是( )
A. 自2016年起,每年春节,爱尔兰的地标建筑就会亮起红色的光,这是爱尔兰举行的“点亮中国红,庆祝中国年”的庆祝活动。
B. 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进一步走向世界。
C. 2024年春节期间,广东普宁南山英歌队在伦敦市中心伯灵顿拱廊和特拉法加广场亮相,“舞动伦敦”,惊艳了英国的当地观众。
D. 在新西兰不同城市和社区,春节庆祝活动层出不穷,从舞狮舞龙、团拜活动到红包分发,吸引许多人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4. 中国春节申遗为什么能够成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春节展开。材料一阐述春节古今之变,分析其赓续不绝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如植根中华文明、有历法保障、官民共享等。材料二报道春节申遗成功,强调其承载民族情感、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中国文化感召力,对文明交流和中国式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错误。由原文“官民共享,并不仅仅意味着统治阶层会和平民百姓一样亲自参与节日的各种习俗活动;更重要的是,官方也会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活动,从而使节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时空”可知,选项内容“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曲解了文意。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懒惰哲学趣话
海因里希•伯尔
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伧的人正躺在船里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赶忙往相机里装上彩色胶卷,以便拍下这幅田园式的画面:湛蓝的天,碧绿的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黝黑的船,红色的渔夫帽。“咔嚓。”再来一张;“咔嚓。”好事成三嘛,当然,那就来个第三张。这清脆的、几乎怀着敌意的声音把正在打盹儿的渔夫弄醒了,他慢吞吞地支支腰,慢吞吞地伸手去摸香烟盒;烟还没有摸着,这位热情的游客就已将一包香烟递到了他的面前,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