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560字。
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中国社会的具体描绘,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及以前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
由于乡土社会的主体——农民主要靠种地谋生,他们与泥土分不开,依赖于土地,同时又受制于土地,“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所以,乡村里的人基本是不流动的。而且,“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事实上,乡土社会的非流动性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农民的农耕生计模式,以及与这一生计模式相联系的社会与文化生活形态。依赖土地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难以摆脱土地空间的束缚,只能世代定居,一代代繁衍下去,很少有变动。
农民的活动范围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即农民的各种活动主要限制于村落之中;另一方面,农民因生活空间的限制而产生较为孤立和隔膜的社会交往圈子,亦即以村落为边界的“社会圈子”。如果说农民依赖土地而进行的农业生产代表的是乡土社会的“土”的性质,那么,农民生于斯、死于斯的村落空间、则集中体现出乡土社会的“乡”的性质,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乡,这里的生活“乡里乡亲”。
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或熟人社会,这与现代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呈现本质的差异,城市里的人与人之间即便相互认识,也不一定相互熟悉对方的底细,而在乡土社会里,人和人之间都是相互知根知底的,这种“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在相互熟悉的基础上,乡土社会的信任关系得以形成。
乡土社会熟悉性的、信任的社会关系,反映出乡村社会两个典型的特征:一是规矩的内生性,即乡土秩序所赖以形成的规则基础是在村落内自然形成的,村里人在熟悉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也就是礼俗规则。乡村秩序主要靠礼俗规则维持,村民与外在法律规则相距遥远并不熟悉,更谈不上依法理规则行事。二是规矩的习得性,即村民遵守礼俗规矩,不是靠专门的机构来灌输和施教,而是在亲密交往中经常性学习获得并遵守的。
既然乡土中国理论是从中国乡村社会的经验现实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用以解释当时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问题,经验现实并非静止的,而是与时俱进的。那么,当下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呢?如果说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已经变化,那又属于什么性质的社会呢?
经历了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的中国乡村社会,不可能独善其身,性质保持不变。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后乡土中国已经来临。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后乡土性的。
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后”的涵义类似于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中“后”的所指,即指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中国”与“后乡土中国”分别是费孝通和丹尼尔•贝尔在各自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理想型概念。
B. 乡土社会里的农民,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的关系上来说是不流动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C. 建立在相互熟悉基础上的乡土社会,与不一定相互熟悉的现代城市的陌生人的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D. 后乡土中国与乡土中国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社会类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者关系是彼此共存的。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中国支配着乡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特具的体系,也反应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具体图景,
B. 乡土社会里的农民由于依赖土地而从事农业生产,故而难以摆脱土地空间的束缚,几乎很少有变动。
C. 乡土社会的村落空间是农民生于斯、死于斯的家乡,从而集中地体现出乡土社会的“乡”的性质特点。
D. 后乡土中国的流动性包含职业、社会地位的流动,也体现了乡村社会空间的变动及乡城的空间位移。
3. 下列选项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后乡土中国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且是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
B. 后乡土中国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
C. 后乡土中国并不仅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且是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
D. 后乡土中国并不是说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而是乡土的完全终结。
4.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后乡土中国”特征的一项是( )
A. 鲁迅《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B. 沈从文《边城》:以上世纪30、4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C. 刘绍棠《蒲柳人家》:通过一个六岁儿童何满子的视角,描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冀东北农村情况。
D. 贾平凹《秦腔》:小说描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中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5. 与“乡土中国”相比,“后乡土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解析】
【导语】本文围绕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理论展开,阐述了其内涵及特征,如不流动性、熟悉性等。随后,文章探讨了当下中国基层乡村社会性质的转变,提出“后乡土中国”的概念,分析了其流动性等新特征,强调其与乡土中国的历史联系与区别。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丹尼尔•贝尔”错误。由“‘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后’的涵义类似于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中‘后’的所指”可知,“后乡土中国”并非丹尼尔•贝尔提炼出的概念。
B.“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的关系上来说是不流动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错误。从 “由于乡土社会的主体——农民主要靠种地谋生,他们与泥土分不开,依赖于土地,同时又受制于土地,‘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所以,乡村里的人基本是不流动的。而且,‘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可知,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说的,孤立和隔膜是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说的,B项将不流动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混淆。
D.“两者关系是彼此共存的”错误。由“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社会类型”可知,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转型后的状态,并非“彼此共存”。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普罗旺斯的春天
让•吉奥诺
此时此刻,在上普罗旺斯,一席景象终于宣告春天的到来。这景象无处不在,它是隆冬最壮观的景致。直到现在,遍布整片大地的矮橡树林里,还覆盖着厚厚的枯叶。橡树只有当新枝发芽,原来的叶子才会落下。突然之间,橡树林里这块焦黄色的毛毯就不见了踪迹。落叶被风儿吹得满天飞舞,宛如云团,也如云团般在地上投下了影子。它们飞跃瓦尔省的高山,直至落入大海。现在,树木变得光秃秃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