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990字。
湖南省怀化市 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
是他们的命根。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
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
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
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
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
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
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
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社会学家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
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
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
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
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
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 下列对文中“乡土社会”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具有不流动性,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到几千户的大村,村和村之间的关系是
孤立、隔膜的。
B.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生于
斯、死于斯,终老是乡。
C.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人们会得到从心所欲的自由,从心即从俗,和法
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D. 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人们从熟悉得到信任,
并不重视契约。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
为土地所囿,固守乡土。
B. 在乡下住,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这种不流动导致乡村人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
会圈子而显得土气。
C. 乡民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并不是由于选择得来的,并没有具体目的,这一特性属于“有机
第 2页/共 19页
??
的团结”,是礼俗社会。
D.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从《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就能让我
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 《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C. 《汉书》: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D. 《礼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4.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5.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才能消除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产生的流弊?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对比法,比较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以论证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引用法,引用乡下人的话证明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
③举例法,举看到蚂蚁的例子来证明乡下人对物也是熟悉的。
5. ①促进流动,突破孤立和隔膜,突破地域限制,增加社区间的往来。
②重视法律,重视契约,不局限于熟人情分。
③关注普遍原则,不能只知道个别关联,要追求普遍真理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得到从心所欲的自由”错,原文“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有
“不逾规矩”的限制。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种不流动导致乡村人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而显得土气”错,强加因果,原文“地方性是指他
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与“土气”之间
并无因果。
第 3页/共 19页
??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是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D.说的是奉养老人,是孝道,与文中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无关。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能力。
①对比法,“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
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
而发生的”比较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以论证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引用法,“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引用乡下人的话证明乡土社会从熟悉
得到信任。
③举例法,“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举看到蚂蚁的例子
来证明乡下人对物也是熟悉的。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根据“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
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知,促进流动,突破孤立和隔膜,突破地域限制,增加社区间
的往来。
②根据“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
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重视法律,重视契约,不局限于熟人情分。
③根据“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
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知,关注普遍原则,不能只知道
个别关联,要追求普遍真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阳
刘慈欣
他仍记得 34 年前第一次看到思云山天文台时的感觉,当救护车翻过一道山梁后,思云山的主峰在远方
第 4页/共 19页
??
出现,观象台的球形屋顶反射着夕阳的金光,像镶在主峰上的几粒珍珠。
那时他刚从医学院毕业,是一名脑外科见习医生,作为主治医生的助手,到天文台来抢救一位不能搬
运的重伤员,那是一名到这里做访问研究的英国学者,散步时不慎跃下山崖摔伤了脑部。到达天文台后,
他们为伤员做了颅骨穿刺,吸出了部分淤血,降低了脑压,当病人改善到能搬运的状态后,便用救护车送
他到省城医院做进一步的手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