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530字。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何文明的延续都与其自身的语言文字、历史文献、文脉传承、价值观念息息相关。中国历史上层累形成的经典记录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是中华文明独立而一贯的语言文字系统、历史文献系统、文脉传承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的主要载体和文献保证。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历程上,历代人为了保存经典做出了不懈努力,既有类似铸造鼎铭、镌刻石经以及雕版与活字印刷等典籍传承形态上的沿革,更有孔子整理六经、汉代立五经博士、唐代定五经正义、明代修永乐大典、清代编四库全书等典籍整理与阐释活动的迭进。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息,与历代的经典保护和传承工作密不可分。
现代技术条件下,电子数据的储存方式、检索路径、阅读方式为传世经典的保护和传播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不需要再为传世经典的储存及传播产生忧虑,但储存及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于传承经典来说远远不够。经典的传承并不仅仅是记录和传诵,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蕴含在经典中的历史经验、普遍智慧为时代性关怀的解决提供思想资源。
传世经典之所以能够发挥文明载体的作用,不仅在于其具有记述性,更在于其中所体现的智慧具有现实的可转用性,人们可以利用经典作为思想资源解释和应对时代问题。王夫之所说“六经责我开生面”,指的就是在经典的创造性阐释中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和文明演进。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历代的哲学家、思想家结合各自的时代关怀对经典展开的创造性阐释活动从未停止,经久不息,于今为盛。研究和阐释经典不是为了满足思古之幽情,更多的是推动符合人类生活发展趋向的思想文化革新,而思想文化的革新则以时代性问题为驱动力。
从时代性关怀出发来阐发经典里蕴含的普遍性智慧,其形式虽仍以诠注文本为主,但其实质上已经是新的思想创造了。①例如朱熹所作《四书章句集注》,虽然形式上是文字笺注,但其实质是朱熹结合新的时代关怀对于先秦经典的新阐发。在一定意义上,经典文献所记录的经验与智慧,不能仅从历史性维度理解,更多应该从普遍性问题的维度来理解。既然经典性的文献蕴含着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精神,那就应该可以成为思考时代性关怀的思想资源。
以时代性关怀来审视经典文献所蕴含的智慧,或者说在文献典籍的支撑上来思考时代性、现实性的问题,就是不仅仅把眼光局限在经典文献及其历代注释、诠解本身,为了研究文献而研究文献;而要以时代性关怀为驱动,使传世经典为解决时代性关怀提供思想资源。时代关怀驱动下的经典传承,可以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资源来回应时代问题,无需过分拘泥于特定文献的关联性。而单纯的文献驱动则往往需要从既定文献本身的字、词、句出发来考究,离开了特定文献和特定语境,相应研究就无法展开。
(摘编自朱承《以时代关怀驱动经典传承》)
材料二:
刘梦溪先生认为于丹的言说方式得到大众的接受和欢迎并非偶然,他归纳出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从背景来看,近十多年来,知识界和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给一般民众带来了影响,大家对传统文化已没有陌生感,且有接受的需要。但以前还没有找到一种方式使一般受众也能够跟经典交朋友。也许大家都知道《论语》,但真正去阅读,还是难免有困难。不仅是语词的问题,还有文化背景的问题。于丹这种方式,使他们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第二是于丹的话语方式特殊。她用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搭建了一个《论语》诠释的新世界。也可以说是她创造了文化经典论说的第二世界,一个带着声色情感色彩的立体话语世界。她把古代经典变成了可以直接审美感知的对象,甚至你可能突然发现或者意识到,汉语的语音之美和辞藻的华丽是如此赏心悦目。这和于丹言说的审美性非常有关。第三是于丹自己的精神世界健
(摘编自钟华《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经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保存经典,历代先贤在典籍传承形态上不断发明创新,并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与阐释活动。
B. 在文献典籍的支撑上来思考时代性、现实性的问题,意味着要把眼光局限在经典文献及其历代注释本身。
C. 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体现了对经典的创新阐释,文化经典解读可以此为借鉴,实现文化创新和文明演进。
D. 传承文化经典要找到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于丹用独特的话语方式在电视上讲《论语》,就是成功的典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世经典的保护和传播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为利用经典中的智慧解决问题提供便利,但关键是要把经典智慧转化为应对现实问题的思想资源。
B. 时代关怀驱动下的经典传承,可以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资源来回应时代问题,这决定了文献驱动在文化经典传承中必将寿终正寝。
C. 现今时代相较于经典文献所产生的时代,其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全面而彻底的变革,经典的语言文字系统、价值观念系统也应变革。
D. 刘梦溪先生认为于丹在电视讲播《论语》得到大众的接受和欢迎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现代媒体传播方式的原因属于主要原因。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中所阐述的“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经典”的内涵的一项是( )
A. 传承传统文化经典首先需要尊重传统文化经典。
B. 传承传统文化经典要善于使用现代的媒体方式。
C. 传承传统文化经典要做到对文化经典烂熟于心。
D. 传承传统文化经典要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中画横线的两处内容的论证效果。
5. 材料一提出了“以时代关怀驱动经典传承”的论题,请结合材料一有关内容,从思想认识、行动规划两个角度谈谈你对这一论题的理解。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探讨了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材料一重在论述“以时代关怀驱动经典传承”的重要性,强调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思想资源价值以及创造性解读的重要性,表现出较强的学术深度;材料二通过于丹的例子,探讨如何在大众层面进行经典传播,突出了亲民化与多样化的重要性。整体行文脉络清晰,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既有深刻的文化思考,也提供了现实传播的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意味着要把眼光局限在经典文献及其历代注释本身”错误。材料一第五段明确指出“以时代性关怀来审视经典文献所蕴含的智慧,或者说在文献典籍的支撑上来思考时代性、现实性的问题,就是不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醉话
侯发山
那次清明回老家的时候,我顺便到村小学看了看。那是我的母校,童年的许多时光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如今回想起来,全是美好的记忆。学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楼是几年前新盖的,桌椅板凳也都是新配置的。老校长也变了,变得不再年轻,满头白发,步履蹒跚。那天是个星期天,只有老校长一个人在学校值守。我上学那会儿,他就在学校教书,一晃就是三十多年。
我留意到,学校尽管外观上挺新的,可还缺少图书室、电脑、健身器材等,跟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