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410字。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周口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处理好人与水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在漫长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人水和谐,在尊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的基础上,建起了许多大型生态水利工程。“水利”一词,较早见于《吕氏春秋》,主要指防止水害灾难和利用水力资源的事业。重视水利,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历史特征密切相关。历史上,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主要地位,而我国农业又以灌溉农业为主,对于灌溉、防灾等水利工程的社会需求较大,因而建成许多水利工程。比如先秦时期的引漳十二渠、芍陂、都江堰,以及完成于元代的京杭大运河等,在很长的时间里支撑着我国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的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我国古代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之所以能经受住漫长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保持满足人的需求与尊重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做到既保护自然又利用自然,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福建省的天宝陂始建于唐代,这座集引水灌溉、排洪排涝和蓄淡拒咸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位于河流弯道下游河势较高处,既可拦蓄淡水,又可抵御咸潮上溯。同时,利用弯道环流原理,水砂分离,引清水自流灌溉,在航运、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高超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集中体现在坚持整体性、系统性的自然观,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来看待。
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他强调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时刻都在与自身之外的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借以满足自身需求。自然界的运行,也不可避免会对人类生存发展发生作用。
(摘编自赵渊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
材料二: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领导人民兴修水利、驱除水患、发展生产,这一历史传统是百年党史重要内容。治水的巨大成功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撑,也造就了遍布中华大地的众多红色水利遗产。红色水利遗产承载了多层次、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早见于《吕氏春秋》的“水利”一词,表明我国先民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并积极利用自然规律。
B. 农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产业,由此可知我国古代建设水利工程的目的是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
C. 荆江分洪工程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的水利设施,是特定历史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这体现的是其极高的社会价值。
D. 巴东水流坪灌渠工程具有独特的工业美学特质,水利工程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诸多水利工程的修建是我国先民按照自然规律活动的体现。
B. 作者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为了呼应马克思“人靠自然界生活”的理念。
C. 红色水利遗产是党领导人民治水的印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是重要的红色记忆。
D. 红色水利遗产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其中寄托着人民无尽的期望。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提及我国水利工程,前者重在阐述生态智慧,后者侧重挖掘红色水利价值。
B. 材料一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和马克思的话,使得文章内容更为丰富,论证更加有力。
C. 材料二第六段,论证了红色水利遗产成为旅游景点是因为受当地文化、习俗的影响。
D. 材料二主体部分采用平行式的论证结构,层次、多角度论证了红色水利遗产的意义与价值。
4. 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说明如何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 红旗渠是红色水利遗产的代表,是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地方党委“重新安排山河”的号召下苦干十年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结束了当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请结合材料二,分析红旗渠能享有广泛国际影响力和文化感召力的原因。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分别从传统与现代视角探讨水利 意义。材料一追溯古代水利工程,彰显生态智慧与人水和谐;材料二聚焦红色水利遗产,突出其历史、社会与科学价值。二者贯穿古今,既体现治水文化的传承,又展现党领导下的人与自然共生实践,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最早见于”错误。根据原文“较早见于《吕氏春秋》”的表述可知,“水利”一词并非“最早”出现于《吕氏春秋》,且仅从“水利”一词的出现不能直接推断先民已能认识并积极利用自然规律。
B.“目的是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错误。根据原文“对于灌溉、防灾等水利工程的社会需求较大”可知,水利工程不仅服务于农业灌溉,还具有防灾等多种功能,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C.“体现的是其极高的社会价值”错误。根据原文“修建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在党领导下的伟大力量,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可知,荆江分洪工程主要体现的是历史价值,而非社会价值。
故选D。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①(节选)
[白俄罗斯]S.A.阿列克谢耶维奇
现在,我感觉像是开始了另一场人生……
①我不懂,我不知道,我如何才能重新活下去?我想活下去,我想有说有笑地活着。我曾经整天悲伤愁苦,死气沉沉……我想与人交谈,但是不会同你们这样的人说话,我会去教堂,那里安安静静,就像在大山里一样。安安静静。在那里你会忘掉自己的生活。
可是,早晨醒来,我伸手去摸……他在哪里?只有他的枕头,他的气味……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在窗台上跳着、吵着,碰到小铃铛,我以前从未听过这样的动静,这样的声音。他去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