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620字。

  西宁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填写在本试卷上。
  4.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目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妙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相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有删改)
  材料二: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一句折射出当代社会对人文精神的高度重视和深度思考。
  B. 材料二中“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见“离”的境界最高,也最重要,它契合了当下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C. 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激励人们践行“工匠精神”;材料二重在阐述“匠心之道”的内涵,给有志于成为“一流工匠”的人们指明路径。
  D. 两则材料既批评了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澄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可以深化我们对劳动的认识。
  2. 下列对论证方法及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头借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的感慨巧妙地引出“工匠精神”的话题,突出了文章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
  B. 材料二写法拉第的弟子不愿意做枯燥的记录工作,主要是与法拉第形成对比,借以突出法拉第对科研的执着精神。
  C. 两则材料整体上都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D. 材料一主要运用了理论论证,材料二则重点使用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匠心”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便“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了这位隐逸诗人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的真实写照。
  B. 周建民是一名工具钳工,40年来完成了15000余项专用量规的生产制造任务,解决了多个机械制造难题。他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确保了微米级专用量规的高质量生产。
  C.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故宫文物修复师、55岁的王津师傅每天早八晚五,在故宫的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
  D. 宁允展,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创造了连续十年无次品的纪录。他发明的“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复精度最高可达到0.01毫米。
  4. 简要写出材料二的论证层次。
  5. 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应该如何践行工匠精神?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材料一强调工匠精神在企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倡导质量至上和创新精神。材料二则通过“守破离”的概念,详细阐述了成为一流工匠的路径,强调坚持、突破和创新的重要性。文章通过理论和事例论证,批评了社会的浮躁风气,呼吁人们在各行各业中践行工匠精神,以提升个人和社会的整体品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离’的境界最高,也最重要”错,在材料二中,“守破离”是成为一流工匠的不同阶段和方面,“守”是基础,“破”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发展,“离”是创新突破,它们共同构成了匠心之道,缺一不可,这三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促进个人和事业的进步,不能简单地说 “离”的境界最高且最重要。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